在一次设计师沙龙上,一位服务于国内某本土品牌的汽车设计师说,公司领导才是他们所设计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而非市场。
她告诉笔者,在她们的工作流程中,新车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环节是要令企业领导满意。一旦领导对某些元素不满意,设计师们只能奉命修改,“加长车身或者尾灯改型”,都是领导一句话的事。
很多设计师在本土汽车企业中处于边缘化是业内的共识。并非这些设计师缺乏灵感和创意,而是当领导人的偏好对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候,设计师的话语权则弱化很多。
当然,中国汽车工业只有几十年时间,无法和国际巨头相比。从另一方面看,国内很多本土品牌的汽车设计,源自于对其他国外品牌车型的模仿,而非出自于对目标消费人群的调查和判断。
我们并不排斥模仿,如同画家或书法家,在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之前,都要临摹前辈的作品,同样道理,设计风格也需要时间打磨。
另一个原因,在于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往往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没有给予本土设计师以足够的信任与机会。为了显示出与国际“同步”,很多本土汽车企业对聘请外国设计公司趋之若鹜。这也是我们动辙就会听到“源自意大利设计”的重要原因。
关于汽车设计师,国际通行的定义是:必须具备市场时代的眼光,深藏艺术家的气质,有工程师的理性,宣传家的口吻;职业能力层级要有市场与消费、人文艺术、汽车工程与制造基础等观念。设计师要懂得产品消费心理学、产品与市场、图形符号语意、审美文化与时尚、美术绘画表达、工程图学、产品工程基础、工业制造常识。专职汽车设计师必须掌握汽车设计绘画表达和汽车工业曲面理论及汽车工程基础。
当然,本土汽车目前并不是靠设计取悦于消费者,他们面临空前的生存压力,对他们来说,保住市场份额似乎比设计更重要。
这是短视行为,也暴露出企业的问题。在设计一款新车前,应该先对目标市场及目标客户进行充分调研;设计师观察用户如何使用车辆,充分地了解用户对功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车辆的开发与设计,而不是在结构设计完成之后,用造型设计来包上一个好看的“饺子皮”。
在中国,设计和品牌之间似乎是脱节的,两者之间无法产生内在联系,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那些国际知名品牌,强调的正是设计和品牌的统一性。无论是奥迪前脸的“大嘴”设计,抑或宝马的双肾格栅,都与其品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其重要的“家族特征”相符。如同宝马前董事会主席冯·金海姆所说,设计与品牌之间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关系。
设计应该是整个产品开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款产品从概念阶段开始,就应该有设计师的参与,设计师应该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不能将这些权利完全掌控在领导手中。
在成熟国家,那些消费者对汽车的设计造型远比中国消费者要挑剔,欣赏汽车设计的眼光也更国际化,如果没有一流的设计,如何吸引那些消费者?
7月,奥迪与奔驰相继在中国开办了设计中心,希望借中国元素丰富他们的设计风格,以更好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偏好。与之相比,理应比外资公司更懂中国市场的本土设计师们,似乎离中国市场越来越远,这,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