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汽车爱好者提供一个创造属于自己汽车梦想的平台,实现对汽车设计的无限憧憬与创意灵感。12月10日,"大众自造"创意工坊亮相北京798艺术区并向公众开放,"大众自造"活动让公众参与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梦想之车","大众自造"团队对半年来的辛勤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同时也从多达9万多的创意作品中选出了5个设计并进行现场颁奖。在颁奖现场,我们对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汽车品牌市场部品牌管理总监郭立信先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设计总监罗西蒙先生,以及设计阶段的4位获奖者代表进行了专访。
记者:"大众自造"项目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造车灵感,您觉得未来的汽车有什么样的设计方向?
罗西蒙:我认为有三个要素。首先,最重要的是未来汽车设计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清洁能源的应用。例如轻车身,能够减低能耗。第二是安全性,这不光跟车里面的人有关,还要跟车的外部空间相关,跟行人有关的安全要素等的影响。第三,可能是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的中国特色,就是社交网络的发达性,刚才提到汽车互连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是世界上社交网络最发达的国家,而且可能是成为未来汽车互连设计标准的国家。这是我在设计汽车过程当中,最先要考虑的三大要素。
郭立信:不仅是"大众自造"项目,我们也通过其它调查研究发现,如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现在的生活方式对未来和后代有什么样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心他们留给孩子们的会是什么样的遗产。比如说留下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社会给他们的后代继承。我们作为汽车生产商,始终重视三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二是使用者本身,三是所有人的态度。这个态度,在大众汽车品牌可以"Think Blue. 蓝创未来"来概括。
记者:2011广州车展中苏伟铭先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曾经谈到一句话:这一次"大众自造"并不是卖车,而是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汽车的营销绝对不同于以往的营销方式。为什么不同?这种营销有哪些更独特之处?
郭立信: 首先,我想说,我从事汽车行业营销工作已经有20年经验了。直到最近,汽车领域中市场营销的手法还都是非常常规性的,比如说希望通过赞助一些活动达到这些活动所能触达的消费者。但是中国不同,中国现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说在中国每一天都可以至少看到数亿网民在互联网山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对话。而互联网技术,或者说网站的互通性,其实对任何一个传统市场的营销活动,都是非常有利的新媒体的补充。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汽车品牌市场部品牌管理总监郭立信先生
我们注意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跟欧洲相比,中国的手机用户是无时无刻不在线的,只要有空就会在线上。而在欧洲,一个普通人可能每天会有一两次上网查一查相关的信息。但是我们注意到中国大量的公众在线的时间是无限长。所以,这一次的大众自造项目就是借助互联网Web2.0的互动,使得汽车制造商和广大具有创意的公众之间开展不间断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是每天24小时时刻进行的。在这一方面大众汽车品牌绝对是创下了行业中的一个先河。大众汽车品牌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敏锐度,也是这个品牌的强项之一。
同时,我们注意到大众自造项目最广泛的参与群体是80后,他们是我们品牌未来的消费者,学会跟他们对话对大众汽车品牌至关重要。在国外,很可能当一个人需要购车的时候,他更多向身边的人寻找意见建议。而在中国我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趋势,当一个人要买车的时候,他首先会通过社交网络咨询网友有怎样的评价和意见,而不是跟身边的父母、邻居、好朋友做第一手的广泛的收集意见建议。所以说,对我们来说,通过"大众自造"这样一个项目,第一时间贴近我们的未来年轻消费群体,倾听他们的意见,使得我们可以收集到最新鲜的反馈。同时,也让我们通过学会跟他们对话,为未来的汽车领域的消费模式主动地施加影响。
记者:这一次我看到"大众自造"项目是把一个虚拟作品放到网上评选,未来有没有可能把这些作品在工厂里面实际制造出来?
罗西蒙:现阶段我不会说,我们把整车的设计完完整整地通过工厂实现出来。但是,迄今我们收集了许多的精彩的创意,他们侧重于细节,侧重于某些具体的功能。像这些细节和功能,肯定可以在未来的中国市场投放的产品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不一定是在世界其他市场上,因为他们反映了来自中国消费者的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未来这些局部的设计,一定有望可以实现在中国市场投放的产品中,但是不见得是整车。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