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起硝烟 外资企业优势明显
所谓“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从售出到报废的过程中,围绕汽车售后使用环节中各种后继需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这个市场庞大、包罗万象,但却不容易被报道汽车产业的媒体察觉。
据统计,2009年中国“汽车后市场”的营业额为2400亿元,预计到2012年左右将增至49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9%。“汽车后市场”正逐渐成为整车销售之后的中国汽车市场第二块“大蛋糕”。在国际上重要的汽车生产企业中,售后服务利润一般是整车销售利润的3倍。目前在中国,首次购车比例高达80%,而在国外不足20%。一旦中国首次购车比例下降到50%,“汽车后市场”的容量将会更大。
面对这个庞大的市场,许多外资公司开始悄然布局。这些外资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开始迅速抢占中国市场,并依靠专业的服务和连锁经营模式树立品牌形象,获得了不错的业绩和口碑。
据了解,目前博世已在国内建立了500多家汽车维修店;日本最大的汽车用品经销商“黄帽子”计划在2015年前将中国直营店和加盟店数量增加到500家;美国通用汽车集团下属的维修连锁企业AC德科数年前就进入中国,目前已在国内主要城市布局,并立志成为华东汽车快修的龙头老大;3M在中国则将其8000种汽车售后产品覆盖到700家特约美容店、6000家汽车维修厂和4S销售中心;德国的伍尔特集团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建立起销售服务网络,利润可达5亿元人民币。
在汽车租赁方面,2011年初,以神州、一嗨、至尊为代表的几家企业已经开始了激烈的竞争;汽车保险领域,北京的司机们已经习惯了在堵车时听着广播里轮流播放的人保、平安、太平洋的广告。
而最近,拥有40年历史的美国著名调查公司J.D.Power将一纸带有“警告”色彩的律师函投递到了另一家本土的调查公司联信天下的门前,警告并要求联信天下停止使用“中国版J.D.Power”称号。业内人士坦言,中外两大汽车市场调查机构激烈对抗的背后,是近200亿元汽车调查市场的争夺。
面对众多外资企业抢滩登陆,国内企业也开始涉足“汽车后市场”。不过,国内企业的规模与动辄门店数以百计的外资车企相比,仍然是小打小闹。由于准入门槛较低、缺乏有效监管和正确的引导,存在市场竞争无序、企业良莠不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庆幸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阶段还远远达不到国外汽车后市场占汽车工业40%份额的市场发展阶段,特别是汽车日常护理美容、汽车文化资讯、汽车融资以及汽车培训等几个方面,都有更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方面国内企业利用好了将是与外资企业竞争的机会,利用不好,则将只能等待被边缘化的命运。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