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幕:中国汽车1990年代是一统就死,2000年后是一放就乱
中国的汽车在1990年代是一统就死,进汽车行业很难,你不管用什么形式,哪怕是进来后可以做自主的,也不支持。2000年后是一放就乱。中国汽车始终是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运行,没有一个纲领性东西,缺乏前瞻,又缺乏总结。
●耿厂长后来意识到没有自主不行,这么多年一汽自主一直没丢。为什么引进马自达?一汽马自达的母体就是原来的一汽轿股,轿股原来就是搞红旗的。一汽-大众正常运转后,在自主方面我们说了不算。引进的基础,是为了将来搞技术自主。
●一汽一直是两条腿走路,合资和自主。自主要加强。合资企业是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前者扩张很厉害,扩到145万辆。现在要看合同到期后,下一步怎么走?下一个合同期把关非常重要,商务部必须把关,政策要适应下一个30年。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一二上天兵”没有,1990年代是一汽、二汽、上汽、天汽和兵汽五家汽车企业。其他人想进,根本不可能。可是2000年后就全放开了。通过这十年发展看,外国汽车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远高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的发展速度,这种情况到底正常不正常?有没有人去想?
荣惠康:什么事情都是由人来掌握,关键就是企业主要领导的思想,他执行什么政策。这是一个。第二,关键问题在政府把关。政府部门出什么思想,宣传什么思想,有什么指导,批准不批准,这几步非常关键。
我讲讲一汽情况。一汽第六任厂长耿昭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2003年有媒体去采访他,他讲了一句话:没有自主品牌,一切都建立在沙滩上。但他的认识是这时候才上来的。
1985年耿昭杰当一汽厂长,一汽-大众从1989年开始谈,1991年签合同,签合同时并没有这方面内容。我跟耿厂长接触较多,他后来在企业遇到问题时,就意识到没有自主不行。反映到他的行动上,这么多年一汽的自主一直没有丢。马自达怎么引进来的?它的母体就是原来的一汽轿股,轿股原来就是搞红旗的。他为什么引进?一汽-大众正常运转后,但在自主方面我们说了不算,这才引进马自达。引进的基础,是为了将来搞技术自主。
荣惠康:对,从CKD起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奔腾。
李刚:签合同时,一汽有没有跟人家讲,我可以用你的技术?
荣惠康:具体不太清楚。买过以后,它管不着了。买断了。
李刚:没买断。奔腾平台用的是马自达平台。这个平台大概是2000年、2001年时买的,一汽花了500万美金。
荣惠康:比这个时间早。
李刚:就是这时候。当时一汽厂长是竺延风。他们把车开到北京,我去参观。我就问设计主师有关车型的来龙去脉。他们实事求是的讲,花了500万美金买的平台,在买来的平台上加以提高改进的。车身是全新的大概是2004年。
然后我说,你在人家平台上开发这款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这是好事情,但是你有没有超过马自达?
他有点犹豫,答不上话。
我又说,你现在不能超过,将来一定得超过。
他又问,你觉得500万美金贵不贵?
我说,现在看来贵。后来我就没说话了。为什么?奇瑞用100万起家,购买了整条发动机线,从这个角度看是贵了。
荣惠康:一汽铺自主摊子比这个要早。耿厂长1998年8月生病,竺延风是1999年4月上任。在耿厂长时就开始做铺垫了,他想继续搞自主。
李刚:对。竺延风怎么看自主?他在对话节目里讲,要耐得住寂寞20年,金履忠当场就反对。但后来政治任务要搞自主,他也没辙,只得搞。
荣惠康:从马自达引进开始,我知道耿厂长提过建议,但不管用。他就给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写信。
李刚:建议引进马自达技术后,要自己搞自主,这可能是耿昭杰当时的想法。后来新一届政府班子下了政治任务,于是一汽花500万美元购买技术平台,是这么个过程。
荣惠康:一汽思想比较保守。其他汽车厂有做得不错的,比如奇瑞,它当初有70~80个海归。
李刚:现在还有36个。
荣惠康:他们就是利用国外力量搞自主。核心技术在哪里?就是开发。企业如何培养自己的开发能力,如何增强,这非常重要。一汽这方面比较保守,一汽一直是两条腿走路,合资和自主。自主要加强。
合资企业是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一汽-大众扩张很厉害,除了长春基地,还有南部战略和西步战略,这样就扩张到145万辆。现在要看合同到期后,下一步怎么走?
下一个合同期把关非常重要,根据国家政策,续签合同需要商务部批准,商务部必须要把关。这正是历史转折点,政策要变化,要适应下一个30年。
张超:我讲点新鲜的,因为我讲的你们可能都不太知道。我主要通过经历的一些事情谈谈我的感受。我进入汽车是1993年,当时深圳三九集团发展很快,已经有几百亿的资本。
那时有种风潮是要进入汽车业,三九集团也要进入,赵新先要生产中国的国民车,这样就成立了三九中原汽车集团,我任副总,负责一些兼并和企业重组。
归纳起来,赵新先做了三样事:第一,三九没有汽车,只好去兼并。三九汽车集团兼并了很多小汽车厂,如河南焦作客车厂、洛阳5408厂、郑州少林厂、芜湖特种车辆厂、上海旅游客车厂,以及南阳重型汽车厂等等。收这些企业,目的是进入汽车业,掌握一定的目录。
第二,引进国外的车型和资本。首先是和西班牙的西亚特达成协议,进口西亚特淘汰车型伊比萨Ibiza,这是个老车型,是原来菲亚特入主西亚特时生产的。
李刚:西亚特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合作的,后来倒闭了。再后来南汽引进了一款小车。
张超:对。但当初是三九汽车的。1983年大众接受了西亚特,菲亚特车型被淘汰,等于作废,这条生产线也作废。伊比萨Ibiza是菲亚特和保时捷共同开发,发动机是保时捷的。这个项目谈得非常便宜,大概花了1800万元人民币,连生产线带模具,技术、图纸全拿来了。
其次是和菲亚特直接谈178项目,就是派力奥和西耶那平台,是从巴西引进的平台。赵新先一直搞资本运作,这些资金我们自己出的并不多,采用的模式是国外投行投入,技术、图纸和生产线引进。
第三是把生产基地落在芜湖,并进口了大量二手设备,芜湖市给了1500亩土地。但这些设备就一直放在土地上,被风吹日晒。为什么?因为三九集团经过数年的努力,仍没有进入汽车行业。反正就是坚决不让三九集团进入汽车行业,这是1993年到1997年之间的事。
1997年奇瑞出世。奇瑞出世是因为三九集团不能做,土地和设备都留在那里,但因为有安徽省的投资,它还得继续做下去,不然前面投资就打水漂。三九集团和芜湖市签订协议时,我参与了文件起草,而芜湖市负责文件起草的是当时任市长助理的詹夏来。
三九汽车做不下去怎么办?前面收购的那些企业都一个个退回去。洛阳5408厂转给了郑州的宇通客车,在此之前宇通也一直拿不到整车目录,通过收购得到了47个目录。这样,宇通客车才算正式进入汽车行业。
Ibiza项目怎么办?也不能废,就给了南汽,成了后来的英格尔,再后来又改成新雅途。英格尔没做好,不是因为车型和生产线的问题,而是因为南汽在操作上有问题。包括后来为什么做不好菲亚特,这证明什么呢?我觉得是他市场运作能力有问题。你说英格尔做不好,还情有可原,毕竟它太老了,1980年代的车型。但178项目是菲亚特“世界车”的新车型,为什么还做不好?
李刚:英格尔是购买技术,南京菲亚特是合资。
张超:英格尔的图纸、技术和生产设备、模具,是以很低的价格买进来的。但菲亚特没做好,的确是能力问题,既有市场能力,也有技术能力。无法消化,更谈不上发展。
李刚:能力问题,你能举例说明吗?
张超:不只一个例子,包括后来的MG(名爵)也没做好,这是多好的品牌和车型啊!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营销思路上有问题,这样一个现代化汽车企业,但在市场营销上却是粗放型,没有思路,其实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做乘用车。南汽依维柯就做得不错,但乘用车方面他们对市场了解非常缺乏。
荣惠康:178平台生产了多少?
张超:16万辆。到现在为止,对16万辆老菲亚特客户置之不理是菲亚特的重大失误。如果菲亚特能特别重视这16万老客户,那么菲亚特在中国市场上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我曾经做过南京菲亚特青岛的经销商,对此深有感触。
因此,我的感觉,中国的汽车在1990年代是一统就死,而2000年以后是一放就乱。中国汽车始终是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运行,没有一个纲领性东西,缺乏前瞻,又缺乏总结。
具体来讲。1990年~2000年这十年是一统就死,进汽车行业很难,你不管用什么形式,哪怕是进来后可以做自主的,也不支持。Ibiza项目就是完全可以自主,但也不支持。
2000年后呢,一放就乱。刚才饶达讲“三大三小”,再加上“两微”,8家轿车企业。后来广州标致退出,又改了一种说法,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叫“一二上天兵”,即一汽、二汽、上汽、天汽和兵汽(当时的军工性质的汽车企业,如长安奥拓、贵州云雀等),变成了五家。其他人想进,根本不可能。可是一跨世纪,2000年后就全放开了。
给谁放开了呢?是给外国品牌,给外国资本放开了。实际上通过这十年发展来看,外国汽车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远高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的发展速度,他的实惠高于我们的实惠,这种情况到底正常不正常?有没有人去想?
饶达:我跟你讲,这是一种腐败。怎么讲,故意把政策定歪。或者说应该定的政策,他不给你定。举几个例子,如平均油耗制度,这是从美国引进的。为什么要搞平均油耗制度?美国车排量大,达不到油耗标准,所以才搞平均油耗制度,让这些大车能继续生产。欧洲没这么搞,但咱们中国搞。你说这是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还是鼓励大车?
大车、豪车在中国越来越没边界。2010年北京车展,最贵一辆车卖1700万元,开展后一小时就被代理人买走了。当年年底的广州车展,最贵的一辆车是2260万元,也卖出去了。2011年的上海车展,4700万元的法拉利,号称给中国只配7辆,5天后就交完了定金。
2011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一辆加长劳斯莱斯改装车要价1.5亿元,最后没卖出去。你说外国人究竟赚了多少钱?
张超:都是钻石和珠宝,这跟车有什么关系?
饶达:也有人说搞平均油耗制度有好处,我问什么好处?他说,少交或者不交罚款,跟自主品牌联合起来,给他卖就能赚钱,然后购物给他冲销多少罚款。他这么解释。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豪车厂这样实施,没有一家豪车厂造自主品牌。
再如鼓励购买和使用小批量汽车,喊了6年了,但没具体内容。
李刚:不是给补贴吗?
饶达:自主品牌的优势排量是1.5升,但政策给定到1.6升,这是合资品牌的优势排量,结果是合资企业拿走了60%的补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