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历程百折不回
建设一汽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总体环境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很多建设者从南方调来,没有经历过如此滴水成冰的刻骨严寒,也没有吃过高粱米和苞米面。然而这些困难都被参加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革命热情和光荣感融化了。
回想起来,当时饶斌同志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科技人员,如部分从苏联和少数从欧美回来的专家,其他大部分是从老解放区和战场上下来的领导干部,而且还是降一级使用。他们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管理,有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这是个大难题。至于降级使用的问题还好办,因为大家有一定的觉悟,看到饶斌同志这样的高级干部都来当厂长,经过做工作也就不计较了。但不懂技术和管理的“白帽子”,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摘掉的。
饶斌同志在建厂初期就提出了“出汽车,出人才”的方针。他以身作则,在繁重的建厂工作中,亲自领导开展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摘“白帽子”学习活动,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汽车工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种学习班和文化夜校。有的是能者为师,有的是由中、俄专家讲课,向专家学习,有的进行文化补课。对由党政军部门抽调来的干部,组织学文化、学技术、学业务;对由学校分配来的青年知识分子,结合专业工作深入学习,尽快成为专家;对青年工人,则进行系统严格的技术和工艺培训;还先后选拔500多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赴苏联汽车厂实习。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有的老干部下班以后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在食堂买两个窝窝头边啃边赶去学习。那时的一汽,不但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校,种种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边建设边学习的方式,对一汽三年建成工厂后能顺利投产起到决定性作用。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原来的“白帽子”绝大部分都成为了称职的领导干部,有的甚至成为管理或技术专家。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一汽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后来建设二汽的许多领导同志大部分也是来自一汽,有许多同志还担任了我国机械工业等领域的重要领导工作。事业的发展、人才的进步,都离不开早年在一汽形成的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现在的同志们也许会有疑问,搞合资时已是改革开放时期了,还需要艰苦奋斗吗?其实那时我们住的是条件很差的招待所,吃的是很一般的伙食,粮票也不太够,一两件像样的中山装只有在与外商谈判时才舍得穿。我们这些老大学生虽然学过英语,但多年不用,还要抽业余时间恶补外语和国际经济、金融、法律知识等。今天的情况虽与过去大不相同,但饶斌同志留给我们的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遗产永远不能丢。
那是令人难忘的一幕。1987年7月在一汽换型改造验收大会上,年逾古稀的饶斌同志发言时深情地说:“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于第三次创业,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去实现我们几代汽车人的轿车梦!”说完他热泪盈眶,在座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讲话。
中国汽车人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实现了轿车梦。但是占领世界汽车工业高地,不只是产量的问题,也不只是销量的问题,而是要占领代表发展方向的战略高地。现在我们正面临汽车工业的大革命——新能源汽车时代。如果饶斌同志还健在,他一定也是新能源汽车的推动者。我希望中国汽车人不要丧失这个难得的机遇,敢于创新,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使我国从一个汽车大国发展为一个汽车强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