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下月起北京的出租车有可能会全面涨价,起步价上调到15元,每公里收费上调到2.4元,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不变。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热议。这个跟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的出行问题,再次揪痛了人们的心。
在这座承载着很多人青春与梦想的城市,吃穿住行这四件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事情,正变得越来越艰难,其中,以“住”和“行”尤甚。最近半年,房价暴涨,让很多人的住房梦越来越渺茫,或者越住越远,五环外、六环外甚至河北燕郊都成了抢购的区域。与此同时,买车要摇号,80:1的摇中比例已经堪比中彩票,公交系统依然不发达,上下班高峰期地铁、公交把人挤成相片依然装不下;而如今,原来就不好打的出租车还要涨价了,涨价幅度之大,让人难以接受。
“住”和“行”,从来就是不可割裂的话题。随着人们越住越远,出行的重要性、便利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在没有摇到号或者尾号限行的日子里,如果错过了末班公交车,要如何才能跋涉到位于燕郊的家里?这不是假设,而是每天都在真实发生的事情。它就发生在这座城市,发生在我们身边。
是在公司栖息一晚,还是打车回家,很多夜归者,都曾有过这样的纠结。今后,这样的纠结将困扰更多人,因为很有可能,打车回家的钱远远超过一天的工资所得。
出租车:经济范畴VS民生话题?
该不该涨出租车,这本来是一个经济范畴里的概念,与上述描述无关。然而,出租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又涉及民生工程,不能仅仅把它定义为经济范畴,因此,也就不能仅用简单的供求关系来理解和解释出租车的价格。
诚然,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曾遭遇过打车难,遭遇过拒载,听到过司机的抱怨,理解出租车司机的难处。这些年来,油价不断上涨,份子钱也水涨船高,压在出租车司机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据报道,上下班高峰期时,上千辆出租车都“罢工”,按照出租车司机的说法,堵在路上,多拉多赔、少拉少赔、不拉不赔。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打车难了。
解决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涨价就行了。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反对出租车涨价,也不是说不能涨,而是说涨了能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每次解决问题,都是拿消费者开刀?在涨价之前,我们应该先问问,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降份子钱,比如改变出租车的管理模式?
众所周知,份子钱才是出租车司机最大的负担,每天睁开眼睛,就欠着公司200块钱,这种“特许经营权”,正是非市场自由竞争下的权利寻租。因此,如果只是为了给出租车司机增加收入的话,为什么不是降低份子钱,而是从老百姓身上拔毛呢?
涨价的另一个理由是人多车少,涨价能改变供需关系。众所周知,香港的出租车费用也很高,高到普通人没急事的话不会轻易打车,但前提是,香港的地铁和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已经基本覆盖整个香港,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求。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反观今日之北京,由于城市还处于高速发展和扩张期,因此,城市的公交道路建设根本赶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如何有效缓解打车难?
笔者认为,要缓解打车难问题,首先就是要增加供给。据笔者了解,目前北京的出租车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由于挣钱少,一些司机到期了就不续了,由于招不到新的司机,很多出租车就一直荒废着。而司机不愿意接着干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份子钱收得太高,压力太大;第二是很多出租车公司的管理太过苛刻。有一次,笔者乘坐的出租车由于司机一个恍惚,跟前面的车追尾了,后来司机总共花了2000多元。这笔钱,都是司机自己掏的,出租车公司仅给车辆上了强制的三者险,并没有商业险。
笔者曾跟司机开玩笑,幸亏你撞上的是一辆普通车,要是撞上宾利或者劳斯莱斯,你不是要破产了?他回复说:“要是撞上豪车,我就不干了,大不了两万元的押金不要了。”正所谓“车在路上跑,哪能不剐蹭”,而出租车司机每个月交那么多的份子钱,却没有享受应有的保险,这种不安全感,也让司机雨天不出车,雪天不出车,增加了人们在雨雪天气里打车的难度。
其次,要改变出租车的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各个城市的出租车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多数采取的是出租车公司统一管理的模式,收取高额的份子钱;也有部分城市采取个体运营的模式,一次性将出租车买断。两者其实各有优劣势,然而,由于份子钱居高不下,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司机合约到了以后,不愿意再开出租车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降低份子钱,把出租车经营管理权回归司机,才能调动司机的积极性。
据悉,在涨价的同时,还要增加电话叫车、网络轿车等新型叫车方式,缓解打车难。这有些可笑,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现在,电话叫车一直都有,但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至少,对于笔者来说,除非第二天一大早要赶往机场,会提前电话叫车外,平时根本不会想起这件事。这些辅助功能,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可能做到雪中送炭。
此外,提升公交和地铁的线路和运力,也是缓解打车难的有效方式,只是,这个课题的困难程度,并不比缓解打车难简单多少。
(本文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