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13年2月25日,《汽车商业评论》在杭州对李书福关于人才与幸福的独家专访节录。
每一个人都是人才
《汽车商业评论》:吉利,包括收购沃尔沃以后,整个发展势头一直是在向前推进,所有的事业都要靠人干,您是一个领路人,肯定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走。在这个过程当中,您的人才的积累过程,或者是你怎么样寻找人才、让人才为吉利所用,怎么样形成一个合力。
李书福:我给你讨论讨论吧。关于人才,我们一直很重视人才,你知道的,是吧?我们吉利开始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基本上不具备研发和制造汽车对人才需求的一些标准,我们的工程师很缺乏,产业工人也很缺乏。所以,我首先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在临海成立浙江吉利技师学院,然后再加上吉利汽车工业学校。
那是在哪个年代?
那是1998年,在我们刚刚搞汽车之前的一年。先把学校搞起来。学校搞起来之后培养产业工人,因为需要很多产业工人,我们不能到劳务市场去找工人,造汽车是不能这么干的,所以我们首先办了学校。当然因为省里的支持,浙江省在那个时候是有一个政策的,让技师学院毕业的学生享受本科学历的待遇。
那挺高的。
对。浙江省这么规定的,省政府有文件,所以我们就按照这个文件去做,省里面也批准我们成立技师学院。我们把丰田在沈阳成立的中国第一家技师学院的院长挖过来了,当吉利技师学院的院长。吉利又请了很多这方面的专家、老师,这个学院就这么成立了。我们就开始造车了,开始培养人才了。当然这个过程也比较艰难的,因为当初地方政府思想不是很开通,认为这个技师学院没有用。
为什么呢?
觉得没有用,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产值、税收、GDP。所以我们没有土地,没有校所,就把自己的厂房改成教室,用我们自己的工业用地来造教学楼,当然后来也受到了处罚,反正就是过程很艰辛。后来我们又开办了台州吉利汽车技术学校,—一个中专,初中毕业就可以上中专了。
总而言之,我们办那么多学校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我们产业工人的问题,来培养技能造汽车,这也是人才。你别以为一定只有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是人才,好像一般职工就不是人才,也是人才。要把这个汽车造好的每一个人,都是人才。
我们先解决这个基础性的人才,然后,我们从全国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开始造汽车。
世界天天在变
《汽车商业评论》:后来发展到聘请稍微高一点的人才?
李书福:对。我们聘请来干什么?就是设计汽车,然后规划厂房,规划产品。我先把学校做好了,再做汽车。当然,一开始你们都知道,我们做汽车的话,看上去就是跟夏利差不多的,一开始搞得是比较简单的,豪情。
这是起步。也就是说我们造汽车,先从小学开始,描红造句开始,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
后来,吉利随着规模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不断激烈,我们的基础也不断做得扎实了,这样的话,稍微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他就愿意来了。一开始大家不愿意来,认为我们造汽车是造不成的。
那个时候搞汽车确实是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所以,一些真正高水平的专家不愿意来。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一步一步相匹配的人才就进来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当初对于我们来讲是高水平的人才—我们认为是最高水平的人才,但是现在他可能就不是了。当初我们认为是低水平的人才,但是现在他可能上来了,在这个十几年的过程当中上来了。
典型的就是像安聪慧,现在是CEO。他原来什么也不懂,也不是学汽车的,也不是管理企业的,就是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到吉利来就是干最基本的工作。我们建技师学院的时候,让他去管工程。他一开始来的时候,他也不懂管工程,一个学生刚毕业怎么懂得管工程?
他学会计的。他是非常聪明的人,他做每一件事情都想办法做好。一开始的时候,他对生意不感兴趣,跟人家谈工程、谈合同,他都觉得很难为情。但是,就这么一个学生,一步步,他现在成长起来了。
有一些当初我们请来的大专家,在全中国有影响的大专家,但是后来慢慢地我们认为他不行,就被淘汰了。
为什么呢?
他不进步啊!以为永远是大专家,不是的。这个世界天天在变化,企业天天在发展,人才要随之而进步,随之而发展,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竞争的需要。他老是成长不起来,那么就被淘汰了。
光有理论不行
《汽车商业评论》:他(有些专家)还沉湎于过去的光环。
李书福:对。后来我们在全世界找人才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不一样的。
作为人才如何适应企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他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自我反省,要自我修正,要自我否定,而不是自我陶醉,不是自以为是。不是要求人才欣赏你,对不对?你首先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我们有些人才说,我干得很好,你们不懂得欣赏。这个是不对的,是不是?不是人家不懂得欣赏,而是你自我感觉太好。是吧?这企业的发展就不同步、不匹配。
作为汽车工业来讲,你必须要进入全球的前几名,你才能生存和发展。你在中国所谓的前几名,这不算,因为汽车工业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必须是全球研发、全球采购、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全球服务、全球人才、全球资本,这是一个基本的特征。
你说在中国卖了那几台车,算啥啊?
不要自我感觉太好。
对啊,不要自我感觉太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和有竞争力的、相适应的人去对比一下。我们现在叫“品质经营,对标管理”,这是新的CEO安总提出来的,我非常支持。
“品质经营”就是说研发品质要好,采购能力要强,零部件品质要好,每一个人的品质要好,管理的品质要好,产品的品质要好,服务的品质要好,设计的品质要好,各个方面品质都要好。
“对标管理”,跟同行同类产品进行成本对标、技术对标、质量对标、人才对标、管理对标、营销对标、市场对标、服务对标等等各方面都要进行对标。好了,那是骡子是马,一对标就知道了。是吧?
所以,这就是我对人才的理解。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还是美国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不重要,关键是你在吉利的体系里能不能发挥重要作用,能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是不是能切合实际?
光有理论不行,有些人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干起活来一窍不通。或者说讲得头头是道,干起事来有点莫名其妙,或者说实际情况根本不了解,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
闭门造车。
闭门造车、发号施令不可以。一定要到现场去发现问题,听取反对的声音和不同的声音,去寻求支持,去沟通合作。只有在一线,只有在现场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贴近实际。坐在办公室,一天到晚捧着几本书在那里看,我认为这一定是走向死胡同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