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专题 > 《2011北京榜样》百姓系列评选 |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今天的百姓生活故事《钢铁记忆》。 在线收听>>
主持人:今天我们故事带您去认识一位78岁的老人,他叫马立昆,原首钢日报的摄影记者。上个月,老首钢完成了主体搬迁工作,有90多
年历史的这座钢城光荣地在石景山退役了。这同时也打开了马立昆老人那扇回忆的大门。
马立昆:1951年的2月12入厂。
记者:当年您来的时候多大年龄了?
马立昆:18,今年78,整到首钢60年。
主持人:1951年,18岁的马立昆来到了首钢,成为了厂里工会的一员,负责组织文化活动,这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新鲜事物照相机
。
记者:那时候谁称相机啊,手表都没有,我就好鼓捣这个,就跟人学,光圈、速度,完了在工会组织的活动好照这个。那时候工会买了捷
克相机。
主持人:有了相机,马立昆对它爱不释手,拍摄首钢的每一名工人、每一个角落便成了他最大的业余爱好。1958年,首钢上马三大工程要
炼出第一炉钢,结束有铁无钢的历史。这一年,熟悉摄影的马立昆被调入了首钢日报,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他也用镜头记录了那激情燃烧的
岁月。
马立昆:搞三大工程的,开动员大会,这个大会我就去照相了,我们有个露天剧场,那会儿人多,露天剧场可以容五千人。
记者:五千人,当时您照的话能照进去吗?
马立昆:我那时候到后边照去,那时候没有广角,就到后边照去,接片,站最后。我印象是我那个白经理管基建的,最后这句话我印象特
清楚,“同志们,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要搞这么个厂子,伙计们,干哪,走”,一句话,就骑着自行车奔这个厂子去了。
记者:当时您把这个镜头给它抓拍下来了。
马立昆:我抓下来了,相馆现在有这片子,走的时候我也骑着自行车,高兴着呢。
主持人:当时为了拍到精彩的画面,马立昆和工人们一样昼夜守在工地上,生怕漏掉重要的镜头。在九月初的一天,马立昆终于迎来了记
录历史性的时刻,首钢的第一炉钢就要出炉了。
马立昆:早上起来说八点出发,到那儿八点出不了了,十二点,下午四点,晚上八点,一直到夜里十二点,我们几乎一天一宿了,都等着
,十点多下起雨来了,刮风下雨,九月份,那天也够凉的,有好多你管子,没处避雨去,就跑那水泥管子里头避雨,最后那炉钢是十一点多出
来的,大伙说出钢出钢了,我们全跑过去了,照去了。
主持人:不一会儿,红得发亮的钢水就从炉子里流出来了,由于夜里光线较暗,马立昆一直打着闪光灯拍照,可是等洗出照片才发现,闪
光灯把黑糊糊的转炉拍得很亮,漂亮的钢水反而是没拍出来。
马立昆:那照也是棒槌,因为没看过那钢怎么出,炼钢怎么炼谁也不知道,闪光灯出来以后钢倍亮,那个模也是亮的,显不出来钢是亮的
了。
主持人:就这几张有些遗憾的照片还被各家媒体争相要去给发表了,马立昆在水泥管子里守到了首钢的第一炉钢,这一时间也被工人们传
为了佳话。后来马立昆又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首钢的第一车矿,第一根钢材的诞生。回顾这一段历史,马立昆仿佛历历在目。
马立昆:那时候我是什么呢,新华社的特约通讯员,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给你发稿的时候吧,就是新华社特约通讯员。
记者:都看了您的照片了。
马立昆:几乎是所有的媒体都用过我的,那天我发大财了,稿费挺多。北京日报是五块,新华社十块,我那时候工资七十五。
主持人:和记者聊起这些往事,马立昆老人如数家珍。他还特别提到了一个让他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时刻,那是他进入首钢后接到的第一次
政治任务。
马立昆:那是1958年,我们副书记上明天有个重要政治任务,中央主要领导来剪彩。那时候我新相机,小伙子二十多岁,就折磨着主要领
导。
记者:琢磨一晚上没睡着。
马立昆:激动,我就相机也准备挺好,结果那天去了,是总司令剪彩,那老头长得也慈善,我就跑,我就霹雳啪啦地照。
记者:当时是第一次照大人物。
马立昆:是,第一次距离那么近,第一次给领袖级的人物照相,那时候我激动。
主持人:能给朱德朱老总照相,让马立昆激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陈毅、邓小平等先后来首钢视察,拍照的任务也
都是由马立昆来完成的。转眼这时间就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首钢的快速发展,拍出一张能够体现首钢面貌的厂区全景照片成了马立昆
的一块心病。他几次爬到周围的山上拍摄,但这效果始终不太理想。此时,登云梯拍照的想法出现在了马立昆的脑海当中。这在当时可是一个
新鲜事。
马立昆:那时候北京市就那么一个西德进口的,能升80米那么一个消防车。
记者:那您真上云梯顶上了?
马立昆:我上去了,上去照还是晃悠。
记者:从上边居高临下的感觉?
马立昆:挺害怕,不是很稳的,晃动,倒也还能端住相机,多拍几次,完了以后就接片。
记者:这就把首钢的第一个全景照给完成了。
马立昆:就完成了。
主持人: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环保问题又成为了首钢最重视的一项内容。于是,马立昆又灵机一动,想到了多拍一些首钢的夜景照片
,这样既能把滚滚浓烟和破房子给藏起来,还能有灯火辉煌的特色。
马立昆:哪个钢铁企业也没有像首钢夜景那么漂亮的照片,首钢拍摄,最高的地方120米,我上去了,地下地沟我也下去了。所有的厂子
,就包括后来局的那些厂子我都跑过,全赶上了。
记者:全都拍了。
马立昆:嗯。
主持人:1994年,马立昆从首钢退休了,但是退休的日子,他还还是闲不住,要经常到厂区里拍拍照。此时,马老手中的相机从没有广角
的捷克相机,换成了最先进的数码相机。而此时的首钢再也看不到浓烟滚滚了,蓝天、白云、青山、碧树清晰可见,看到这场景,马老不禁感
慨万千。
马立昆:想起来,我在首钢60年,我来的时候就是农村的土小孩,一进这个厂,好家伙,这是跑火车,回想起来这个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过去这地方什么都破破烂烂的,现在多大变化,设备不一样,条件也不一样了,越来越好,自己也觉得很骄傲、很自豪。
主持人:马老说,他现在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在老厂区能够建一个钢铁博物馆,把中国钢铁和首钢的发展成长史好好记录下来。
而这样一座博物馆也正在首钢的老厂区悄然兴建着。人们要记住的可不仅仅是那段历史,更要记住像马立昆一样创造那段历史的中国工人。
主持人:好了,刚才您收听到的就是我们今天的百姓生活故事《钢铁记忆》,是由李锐(音)为您采制的。
男主持人:也欢迎您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让感动温暖你我,让快乐围绕身边。
主持人:是,从今天开始,我们的2011北京榜样就正式开始了,那么这个评选活动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也欢迎您积极地推荐。到最后
年终我们在颁奖晚会上,这个推荐的朋友们也会机会获得大奖。别忘了我们每个工作日的九点半到十点半都会守候在65157721这部电话旁等着
听您的百姓生活故事,等着听您推荐北京榜样。
版权声明:本栏目所有文字及音频版权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所有,任何个人、单位未经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