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2011在乐观与疑惑的交织中已经来到。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头之年和《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收尾之年,2011无疑将成为汽车工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搜狐点评》专栏特别策划了一组系列文章——点亮2011,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回顾《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两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对新一年汽车工业发展的期待与展望。希望能以此来抛砖引玉,与业界同仁群策群力,为产业发展的发展厘清思路,统一认识,进而促进产业的发展。《搜狐点评》,是一档代表和表达搜狐汽车观点的社论性专栏,由搜狐汽车独家特约评论员联合撰写。
本期话题:自主品牌的面临生死大考
《汽车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到50%”(征求意见稿中为60%)。
2009年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注重改造传统产品与推广新能源汽车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研发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0%,其中轿车超过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接近10%。”
2009年,工信部就《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修订稿征求意见时提出的“到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要占国内市场的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要占到40%”的目标。
2010年前10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03.81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39%。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比重达到30.2%。
从表面上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但是这个目标其实是一降再降,从60%降到40%,所以很难说重大突破。根据乘联会统计,1-11月的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销量达到332万台,市场份额为32.5%。可见,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在相当大程度上依靠微型客车的热销。由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和汽车下乡补贴政策截止,微型客车的市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会下滑。同样,政策变化以及北京市限购政策也会影响2011年轿车市场格局,限购对自主品牌冲击更大。因此,自主品牌的命运仍然面临很多艰难的道路。
另外规划中提出的自主开发预期目标是: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应具备自主产品的平台开发能力,骨干汽车企业应具备主导产品车身开发及底盘匹配能力;主要总成与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应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具备与整车的同步开发能力。现在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很遥远。
自主品牌在2011年将面临重组的大潮。2010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重点行业的,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 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六大重组行业中,汽车业被放到了首位,监管层对其整合的重视程度已显而易见。有的报道指出:本应于今年出台的《汽车行业重组指导意见》、《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年规划》、《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修订)等政策至今尚无音信,有分析人士指出,新一轮指导政策迟迟不推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今年汽车行业的运行趋势较好,监管层倾向于将一些重大政策再观察、酝酿一段时间,这些政策极有可能在明年两会期间推出。但国家对于汽车业重组政策的推出越是审慎,其重组的力度将越大。有人认为汽车行业在2011年及此后几年的大规模重组不可避免,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1/3 的汽车整车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或被收购或破产。这不是危言耸听。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还要面对合资品牌的竞争。
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概念来自于发改委。2007年7月19日,在广本研发公司成立大会上,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大力提倡合资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广本研发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正式破题,对于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时业界认为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仅仅是做个样子,对合资自主品牌的含义也不大清楚。据政府专家解释,自主品牌有四 个条件:由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取得的商标专用权;必须是上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独家拥有商标专用权;拥有该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的工业产权、产品改进和认可权以及产品的技术转让权;必须作为消费者识别的主要标志,在汽车外部显著位置如车头和车尾加以标注。
在2010年广州车展上,广本展示了理念第一款样车。“理念”脱胎于原思迪平台,看来这一模式在其他合资企业也是英雄所见略同,比如宝骏源于凯越平台,启辰源于上一代阳光,新宝来和朗逸基于老的PQ34平台。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用在花巨资重新开发平台,开发成本极低,因而其价格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其次是这些合资自主品牌将主攻二三线市场,而二三线市场则是本土自主品牌的主要阵地。北京出台治堵措施后,国内几个厂家的表态令人不寒而栗:我们在北京地区销量所占比重不是很大。
应该重新思考合资自主品牌政策的利弊得失,不仅很难实现当初设想的提升合资企业核心研发能力及提升中国汽车自主研发能力,还将极大冲击本土自主企业的主要细分市场。
饶达先生在文章中曾说过:乘联会会员多次询问秘书处:某中心给自主品牌的定义,提醒了合资企业,可以把他们的“自主品牌产品”大幅降价保销量,来压制内资企业发展,用外资品牌保利润,这种卖国的定义国家是否认可?秘书处只能回答:“要等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后才能有结论!”乘联会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放弃自主品牌的提法,改为内资品牌、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但对此的期望值也不要太高。
(作者:搜狐汽车首席评论员贾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