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1月3日,本报A1版刊登了头条文章《2011,城市治堵考验车企》,提出了在北京治堵方案开始实施、其余大城市也开始研究如何治堵的背景下,汽车企业面临巨大考验的观点。文章刊登后,许多读者来电、来信,提出自己对治堵的看法与建议。刘福利正是其中一位。他表示:“如果能早些利用《中国汽车报》的平台向大家介绍我的治堵建议就好了,一些车企或许能认同。”
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刊登来自社会各界具有代表性的缓解交通拥堵的建议。欢迎读者朋友通过来信、来电等方式,为汽车社会和谐发展建言献策。
汽车企业应采取主动
“尊敬的李书福先生:作为汽车领域的企业家,你肯定知道道路交通与汽车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于不少大城市出现交通拥堵问题,一些人提出限制私家车发展的思路,也有人提出限制某类汽车进入城区等方法。这些措施若被实施,肯定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不良影响。吉利公司作为敢想敢做的本土汽车企业,如果能够参与解决交通拥堵,必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消费者的信任度,促进产品销售,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述这段话节选自北京某食品研究所工作人员刘福利写给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建议吉利汽车参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提出一些看法。他写这封信的时候,是2004年。
原来,早在2002年,刘福利就意识到堵车问题将来可能成为困扰城市交通和汽车企业的难题。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对北京市的堵车问题进行研究。2004年,他给李书福写了这封信。由于种种原因,这封信最终没能到李书福手中。
“城市堵车不能简单归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是与城市区域规划、交通道路规划、城市人口发展等都相关的综合问题。如果只拿汽车企业开刀,显得很不公平。”刘福利说。
在他看来,要想解决城市堵车问题,需要有更多部门参与,汽车企业也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要让汽车企业主动参与。”这一点,刘福利很早就想到了,“所以我才会给李书福写信,建议吉利汽车参与治堵。”
刘福利说,所谓让汽车企业参与治堵,就是希望汽车企业组成联盟或者基金会,联合研究机构、规划部门、交通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如何解决堵车难题。参与基金会的每家汽车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资助这些单位的研究。
刘福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大部分城市的治堵方案中包括限制购车的内容,汽车企业每年的损失可能达数亿元甚至更多。如果这些汽车企业每年拿出一些资金支持研究部门,就有可能研究出更好的治堵办法,避免由于“限制购车”造成的更大损失。
从宏观、微观角度综合治堵
堵车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能否有效解决,很多人有疑问。在刘福利看来,只要找到症结所在,解决堵车问题并非不可能。“治堵,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刘福利说。
从宏观来看,造成北京堵车问题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功能规划不尽合理,导致城市中心汽车流量不断增加。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有效疏散城市中心人口。刘福利说:“目前,北京市中心有很多机关团体和企业,这些都是用车大户,每个单位可能有十几辆、数十辆车,加上来此办事的车辆,聚集的车辆更多。居民则不一样,通常每个家庭最多有2辆车。所以,目前北京市将市中心规划成商业中心存在一定误区。如果能将市中心的大量单位用车疏散到市郊,这将对解决交通堵塞很有帮助。”
从微观来看,刘福利认为,目前北京市在道路设计方面还没有找到适合大规模车辆通行的城市路网方案,目前的环路设计已经不能满足车辆通行。通过长时间观察和研究,刘福利认为,要在交叉路口采用几何形设计,提高四个方向的车流行驶速度;在车流容易交织的地方延长路段,或者消除交织点;分流政务、商务车流和上下班车流等。对于这些思路,刘福利都提出了详细方案。
“要想解决堵车问题,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绝不是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所以,从城市居民到政府部门,从研究机构到汽车企业,都应该将治堵视为己任。汽车企业要积极联合全社会的力量,集思广益,堵车难题终有一天能够解决,汽车工业也能更顺利发展。”刘福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