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资本关系,大众紧紧将斯堪尼亚和曼“搂”在一起。三家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都是响当当的品牌,且排名靠前。尽管斯堪尼亚与曼互相不服气,但又都不拒绝大众的收购,三家公司的合并,颇有在三国群雄里桃园三结义的味道。
不影响欧美市场格局
在行业分析人士看来,三家公司的商用车业务合并是大势所趋。
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谭秀卿告诉记者:“大众多年以前就有这样的想法,之前大众已经拥有曼和斯堪尼亚的部分股权,从长远看,大众收编斯堪尼亚和曼对三方都是有很大好处的。在收购问题上,大众更具有凝聚力。”
据了解,目前国内卡车行业出现同质化和同置化的倾向,如发动机大都使用潍柴发动机、变速器使用法士特变速器,桥是斯太尔桥,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如此,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曼、斯堪尼亚、沃尔沃、奔驰等都是属于同一档次的卡车,排放升级的技术也大体相同,在市场上的份额也相对稳定。欧洲对不同品牌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对品牌的偏好。
欧美企业之间的兼并充足,并不存在文化上的冲突,因此整合起来相对容易。最近几十年来,欧美汽车企业之间涉及商用车的案例有很多。如1981年戴姆勒-奔驰收购美国的福莱纳公司,1997年福特公司为了下世纪核心业务目标,将自己的重型货车分部卖给福莱纳公司;1998福莱纳又收购了托马斯比尔特客车公司;2000年兼并加拿大的西星货车公司。瑞典沃尔沃集团1981年收购由美国通用汽车拥有的怀特-通用重型货车公司,2000年,沃尔沃集团拆资近16亿美元购进雷诺V.I货车部门连同其子公司迈克公司。
谭秀卿介绍,如果这项合作能够达成,三家企业就能够进行技术资源共享,能够节省大量研发费用。并且其零部件供销渠道共享以后,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多方便。未来如果合作进一步深化,其服务网络也有望进行协调合作。从目前的情况看,收购不会对世界商用车特别是欧美市场格局产生大的冲击,它所影响的,不过是大众集团在世界汽车集团中的排名。
中国市场机会不多
大众意欲合并三家企业的卡客车业务,显然看中的是在新兴商用车市场的机会,特别是中国。
无论在轿车还是卡车、客车领域,这三家企业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都不陌生。根据通用、丰田、现代、大众、日产等企业公布的数据,大众在2010年销量达到714万辆,仅次于通用和丰田,是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在我国的合资企业也处在行业销量前列。
在我国,与曼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并不在少数。2009年,曼与中国重汽签订协议,斥资60亿港元收购中国重汽25%+1的股份;同时就技术转让与中国重汽签署了技术引进许可协议。陕汽目前的当家产品德龙F2000,正是2004年与曼签署F2000重卡技术转让协议后,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成果。曼还曾经以许可证方式向青年集团提供重卡大件进行组装生产,也与宇通合资成立猛狮客车生产底盘,还与黄海客车等公司有合作。
斯堪尼亚在国内也有多家合作伙伴,2009年与常隆客车合作开发了18米BRT,与苏州金龙的合作则更为深入。除了合作开发A80、A90、Touring统领,并在车上使用斯堪尼亚的标志。
另外,斯堪尼亚和曼卡车和客车虽然进入中国市场也有几十年,但销量非常小,这也是2家企业不愿提及的一个问题。
华菱汽车销售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商用车行业始终是自主品牌占主导,国外品牌商用车的市场份额非常小,因此无论是曼与中国重汽还是戴姆勒与福田,采用的都是资本和技术输出的形势,在短期内,这种技术优势还显示不出作用,因此,大众合并三家公司的业务,也不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