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人员都应当把 生命放在第一位
“这次事故也不排除有司机疲劳驾驶的原因。”有专家告诉记者:“从生理上说,到了夜间,可能人的身体状况和疲劳程度容易引发事故。有关数据统计,凌晨2时到5时的时间段行车比较容易出问题。”因此,不管是从管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相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率。
此外,乘客对于逃生工具的使用常识是否了解也需探讨,如是否知晓安全锤的位置,敲击方法是否正确等。此次事故发生后,有部分人发出“封闭窗敲不开”的质疑,很可能与不明白安全锤如何使用有关。“逃生锤对着窗户中间敲是没用的,应从玻璃的边缘和四角下手,尤其是玻璃上方边缘最中间的位置,那是车玻璃最薄弱的地方。”有业内专家建议说:“如果车上没配安全锤或安全锤丢失,乘客可用手中的钥匙、男士皮带扣、女士的高跟鞋等硬物砸击车窗玻璃。”
此外,长途车辆行驶途中的安全监管仅靠管理部门是不够的。“目前在客车行驶途中的监管关键还在于司机和乘务员以及乘客的自觉性,毕竟司机和乘务员也没有权利让乘客开包检查。”上述业内专家表示。
在这次事故中,由于遇难者的遗体烧至炭化,只能通过DNA辨认,“7·22”客车燃烧事故工作组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无法知晓遇难者的身份。鉴于此,有人呼吁客车购票效仿飞机和动车,实行实名制。
“这个提议对客车安全和事故处理是否有帮助,从动车实名制的效果就看得出来。”某业内专家对此不以为然。再来看“7·23”动车事故的原因:雷击、信号设备严重缺陷,值班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在存在监控系统的前提下仍然会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可见即便在客车上安装了车载视频装置,建立了联网联控系统,也同样可能因为不合格的设备或是系统监管人员的失职而造成事故。
“所以说,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裴志浩说道:“客运安全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从政府到生产企业、客运企业,再到司乘人员、乘客,都应该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加强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