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香港连续4次下调成品油价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油价至今未做任何调整。针对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完善的争议再起。嘉宾认为,要破解内地油价“易涨难落、涨多跌少”的局面,除了继续完善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外,还需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企业,并且从根本上破除石油市场的垄断。今后随着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逐步理顺,三大石油公司的估值或进一步提高。
多因素造成“易涨难落”
自2009年4月发改委公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我国一共14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其中上调10次,下调4次。截至目前,汽油价格每吨已经累计上调3000元,柴油价格每吨累计上调2760元。
其中,最近一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是在今年4月7日。据金银岛数据测算,从今年4月7日至8月19日,纽约市场WTI期货价格下跌了25.42%。而布伦特、迪拜和辛塔三地原油现货价格降幅则为11.36%。
尽管如此,内地成品油价格却未做任何调整,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三地原油平均变化率尚未满足“22+4%”临界条件。
长期从事价格研究的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宏观经济评论员刘满平在做客《中证面对面》时表示,之所以出现以上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本身尚存在不完善之处。
首先,成品油上涨与下调的基数不同,相较于下调,上涨更容易达成调价条件。例如,以每桶100美元作为基准价,按照现有定价机制,上涨4%(即达到104美元/桶)时,就符合了内地成品油的上调标准,若以104美元/桶为基础,必须要再下跌4%即跌至99.84美元/桶而不是100美元/桶,才会考虑下调成品油价格。
其次,三地原油变化价格没有参考纽约油价,而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对WTI原油投资监管加强,使WTI油价恰恰成为受地缘因素波动影响最小、价格最低的油价。
第三,按照现有定价机制,调价是对前一阶段国际油价的滞后反映,并不反映当前国际市场油价,因此才会出现“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上涨”的局面。
此外,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从2009年4月开始实施,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相对较低,而随着国际油价的逐步上行,新机制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自然是“易涨难跌”。
破解怪圈根本在于消除垄断
针对以上问题,业内人士提出了诸如缩短22天变化周期、缩小±4%的变化范围、以及参考多地油价等多种建议。而针对涨跌基数不一致的现象,刘满平建议可以采取上涨取+4%,下跌取-3%或者-2%的做法来达成平衡。
但他同时认为,国内油价“涨快跌慢”除了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缺陷外,最根本因素还在于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未完全放开,少数企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市场竞争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规定:“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但在国际原油进口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况下,三大石油公司并未大幅下调旗下加油站零售价。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三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国内大多数的加油站,无论在加油站数量还是地理位置上,民营与外资加油站都无法与之抗衡;此外,本身还掌握着油源,这种情况下,三大石油公司主动降价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因此,刘满平建议,改变国内成品油“易涨难落”的出路是彻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都能够进入成品油零售市场。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