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辽宁沈阳的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80后”。
1992年登陆A股市场,曾一举创下首日开盘120元的高价,“80后”的冲劲显露无遗。然而,他随后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脱帽待何时
8月20日,ST金杯(600609.SH,下称“金杯汽车”)公布了2011年中期财务报告。报告显示,今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86万元,同比下降87.3%,报告称主要原因是去年上半年与农业银行实施债务重组,取得了债务重组利得1.63 亿元。而此部分收益属于偶发性的经济业务,属于非经营性收入,即营业外收入。然而,做一个不合规矩的计算,若是将1.63亿元的收入算作其营业内收入,其同比增长也仅为7%。
客观地看,在国内汽车市场增速回落的不利形势之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然而,尽管如此,这样的表现依然难掩金杯汽车盈利能力式微的现状。据悉,今年上半年金杯汽车营业外收入合计361万元,其中政府补助130万元,约占营业外收入总额的36%。
根据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显示,金杯汽车资产负债率高达90%。此次金杯汽车的中报更是坦承,目前公司财务负担沉重,对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造成了较大的制约。另外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现金流周转困难,对产品研发、项目投入、偿还贷款等必要投入造成较大的困扰。
据公开资料显示,主营轻型客车、轻型货车及配件的金杯汽车,由原沈阳汽车公司于1988年改制而成。1992年7月上市,总股本10.92亿股,曾创下上市首日开盘价120元的天价。
西部证券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汽车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其主营业务盈利状况日益下降,加之零部件成本上涨、车市低潮等因素,金杯汽车业绩走下坡路几乎是难免的,如果下半年金杯汽车无法实现盈利,则其脱帽的几率将会相当渺茫。另外,上述人士还称,“金杯汽车盘子太大,尾大难掉是其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摘星耗一载
6月23日,金杯汽车发布公告称,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同意撤销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实行其他特别处理。
自此金杯汽车终于摘下了头顶一年的星号,但即便如此,董事长祁玉民却并不能因此松一口气。去年年底他曾经承诺“金杯汽车明年3月一定能摘帽”,但如今看来承诺在超时的同时内容上也打了折扣。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摘星”实质上是通过债务重组等“技术扭亏”手段实现的,祁玉民曾许诺在今年“摘星脱帽”的“工程”只完成了一半。面对祁玉民尚未完全实现的承诺,业内人士认为,金杯汽车下一步的“脱帽”之路并不好走。
另外,与市场的期望相反,“摘星”的消息对金杯汽车股价走势的利好作用似乎并不明显。6月24日,“摘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金杯汽车早盘高开4.98元之后便一路走低,一度跌至4.76元,最终报收4.86元,涨幅仅1.46%。随后一个月的时间内,股价一路震荡下挫,并在较长时间里维持在4元上下。
对此股民们显然有着诸多疑惑:“金杯汽车摘星前不涨,摘星后不涨,大盘涨它也不涨,究竟是什么原因?”有部分股民甚至认为“金杯汽车不涨的内在因素就是其目前的业绩不好”。而关于今年“摘星脱帽”的承诺,被套股民们更是大呼上当。
减持为哪般
翻看金杯汽车过往的财报不难发现,原本作为其第三大股东的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申华控股”),自2007年起连续多次减持金杯汽车股份,累计6000多万股。
最近的一次减持是在今年6月底,正是在金杯汽车摘星之后一周之内申华控股再次减持496万股。
经过数次减持,申华控股目前持有金杯汽车3477万股,占其总股本的3.18%,位居第五。据悉,申华控股与金杯汽车同为华晨汽车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而对于申华控股减持的原因业界众说纷纭。
最直接的一种猜测是,鉴于金杯汽车长期以来的业绩表现不佳,申华控股的减持说明了对金杯汽车盈利预期的看空,为谋求自身发展,保证业绩增长,因此而减持。
另外,关于华晨有意整合金杯汽车、申华控股与华晨中国的说法更是由来已久。有业内人士分析,申华控股的减持并非为求得投资收益那么简单,这样的做法极有可能是华晨汽车集团的一种资本运作手段,通过对三家上市公司的优势资源整合最终实现整体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上述分析,作为华晨汽车董事长兼金杯汽车董事长的祁玉民也曾表示:“三家上市公司都做零部件,按照规划、管理的角度出发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和整合。”
然而,无论申华减持的目的是什么,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无非是,通过这样的资本运作是否能够让金杯汽车实现盈利,从而早日摆脱“ST”的束缚,进而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相信这也正是目前摆在董事长祁玉民面前的一个问题。
“摘星”已经实现了,“脱帽”究竟还会有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