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品牌在华迎来最巅峰、同时也是最被神化的今年,自主品牌却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不,还没有!还有更苦难的时候?是的。按照目前的形势来看,有这样的可能,而且可能性不小。猛然袭来的苦难,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把市场搅得风云突变——2011年1~8月份,尽管中国车市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但合资品牌依然在高歌猛进,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收获,受伤的只有自主品牌,其下滑势头之猛,市场份额丢失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自主品牌到底输在哪里?该从哪里取得突破?这些问题,无一不拷问着中国汽车人,是时候给出答案了!
输了多少?
前7月销量下滑1.03% 市场份额只占43.37%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8月份的汽车产销数据仍未完成出炉,但从部分车企发来的新闻稿中不难看出,8月份汽车总体销量有所回升,成绩远比7月份淡季来得好,不过,自主品牌依旧不容乐观,旗手比亚迪更是前所未有的卷入“裁员门”。这里姑且不谈“多事”的8月,将目光集中于前7月自主品牌的表现,清晰的数据表明,自主品牌输了可不止一点点。
销量跌致库存压力大增
今年1~7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52.34万辆,同比下降1.0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37%,占有率较同期下降3.06个百分点。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总销量达到了820万辆,整体增长了5.89%,但自主品牌反而出现同比下滑,与车市整体相比,其增速为-6.92%,为各系车之最,下滑速度甚至超过3月日本大地震后的日系车。从绝对量来看,1~7月,自主品牌至少少卖了25万辆。
销量下滑直接导致库存压力增大。据了解,多数自主品牌经销商库存周期超过2个月,部分经销商甚至超过4个月,而正常库存周期应在45~60天之间。“资金非常紧张”,一奇瑞老总向记者诉苦道。而持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纷纷表示,向银行贷款,通过融资缓解燃眉之急,这一以往屡试不爽的方法,今年也完全失效,原因是国家银根全面收紧,“很难从银行里贷到钱”。
手里没钱,多数自主品牌经销商再无以往以降价带动销量的魄力,只能勉强维持,最大限度的缩减开支,开源节流,但即便如此,仍是入不敷出。据悉,只有为数不多的自主品牌经销商盈利,超过半数的经销商处于维持状态,约3~4成经销商出现亏损。
除了库存和银根收紧,不断上涨的物价和运营成本,让处境艰难的经销商更是雪上加霜。不少自主品牌经销商毫不避讳的表示,正在考虑退网转营其他品牌,或关门歇业另谋出路。
市场占有率难尽如人意
中国汽车并非全球最大市场这么简单,它同时还是全球年增幅超过10%、新车纯增量超过百万辆的汽车大市场。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看你能否把握得住机会,这是所有汽车人的共识——广汽菲亚特、东风裕隆、长安PSA等新品牌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对于自主品牌而言,现在对手很多,但将来,还会更多。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自主品牌43.37%的市场份额其实相当低,有数据显示,日本本土整车厂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最高,达到96%,其次是韩国,达到95%。不仅份额上差强人意,自主品牌43.37%市场份额中又以交叉车和微型车为主,轿车市场,以“10万以下,入门家轿”为主。
输给了谁?
合资对手?政策?品牌?自己?
今年,自主品牌日子过的如此苦不堪言,何为?除了银根收紧造成大量库存,以及不断上涨的物价和运营成本使其经营困难等大环境原因外,其实原因还来自多方面。
合资对手低价抢份额
合资对手在抢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这是原因之一。目前,北京现代伊兰特、上海通用凯越已将价格下探至7万元区间,捷达、桑塔纳已经公开将售价降至6万元开头,广本理念、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以合资自主的名号,大踏步挺进自主品牌优势区域。
放大到整个市场,奥迪、奔驰、宝马三强在豪华车市展开激烈争夺,入门版车型下探到20万价格区间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中高级车市场,雅阁、凯美瑞等传统强手早已失去对市场的掌控力,新帕萨特、八代索纳塔、蒙迪欧致胜、新迈腾、508等新势力全面崛起。“优惠1万~2万只是毛毛雨,优惠3万~4万比较常见,优惠5万~6万算是有诚意。”这是对中国B级车市场较为准确的描述。
高端车型价格下探,压力的“最后一棒”肯定是入门级轿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超过四成的消费者“越级”购车。即是说,最终购买车型的级别高于一开始打算购买的级别。一步到位的考量,豪车不贵的现状,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补贴政策退出或是利空
政策退出是原因之二。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推出1.6L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造就了小排量乘用车前所未有的辉煌,但同时出现了透支性的提前消费,当今年政策一退出,冲击是在所难免,其中,自主品牌首当其冲。节能惠民补贴是自主品牌“最后一根稻草”,但这一政策也将在今年国庆前正式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策。对于自主品牌,新的政策是利好还是利空,都有待观察。
自主品牌可以向政府要支持政策,也可以向消费者灌以民族情怀,事实上,自主品牌一直就这么做。但无论政策,还是民族情怀,都不是长久之策,都不能当饭吃。当消费者日趋理性时,品牌愈发成为购车的关键,而这或许是自主品牌以往最为忽视的环节。
自主品牌缺少含金量
“超过10万必死”,听起来很恐怖,但很不幸,将它套用到自主品牌车型上,绝大部分是成立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款车是例外。之所以形成如此积重难返的局面,有合资对手的缘故,也有自主品牌本身的原因。一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市场一片大好的时候,自主品牌都瞄准着对手和市场,个个奋勇争先;没有设计,去买;没有技术,去买;没有品牌,还是去买。”书到用时方恨少,中国车市的“大跃进”掩盖了自主品牌许许多多的问题,包括品牌、技术等。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很不幸,今年中国市场就处于退潮期,裸泳的是自主品牌。
缺乏敬畏心输给了自己
将自己的无力归因于对手、政策又或是品牌,并不是正确的态度。对发展趋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主流消费观缺乏清晰的把握,对市场缺乏一种敬畏心,输给了自己,这或许才是自主品牌萎靡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评选最了解最尊重中国市场的汽车企业,排名前三,不是奇瑞、吉利,也不是长城、比亚迪,而是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北京现代等合资车企。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合资车企已经武装到牙齿,从设计到配置,从发动机到底盘,从安全再到节能,中国市场都是与北美、欧洲市场并列的核心市场。新车第一时间投放中国,专为中国市场推出新车,在中国首发全球新车,已逐渐成为常态。对手的空前强大令人窒息,但自主品牌并非一点机会都没有,一业内专家给出的药方是:冷静下来思考,少点狂傲,多点谦逊,少点冒进,多点谨慎。
如何突破?
集合众家之所长 避免众家之所短
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中国制造寻求突破之路从未停止过,汽车领域也不例外。寻求政策补助,开拓海外市场,制造新能源汽车,推出高端品牌,并购成熟汽车品牌,提升传统制造工艺等方法一直被践行着。这些尝试和途径,各有优缺点,集合众家之所长,避免众家之所短,或许才是真正的突破之道。
政策补助——十足的双面刃
优点:效果明显 缺点:抹杀创新和进取精神
可行性:20%
向政府要支持,这并非难事。包括中国在内,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向来是不遗余力,但无数事实证明,政策就像学历一样,顶多管用一阵子,不能将之当成尚方宝剑,更不能当饭吃。政策保护时间与取消之后所带来的阵痛成正比,当如今的自主品牌就处于政策取消之后的阵痛中。市场红火时,是自己的功劳;市场一不好,是政策不够给力,应该像日本和韩国一样大力支持本国车企——听起来有点荒唐,但这是不少自主品牌高层的心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抹杀了一个车企该有的创新和进取精神,降低整体竞争力。一定的政策补助是可行的,但不能将此当成主要的突破口,更多应是自身实力的提升。
海外市场——有益补充
优点:增加销量 缺点:精力分散
可行性:30%
别人可以走进来,我们可走出去。抱着这种心态,近10年来,自主品牌也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今年,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时,海外市场却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同比增幅相当可观。不过,自主品牌海外成绩经常只提增幅数字,原因是销量数字实在太小,只有区区数千辆,有些甚至只有区区数百辆。通用、丰田、大众等汽车大鳄都是巩固国内市场后,再扩张其他市场,反其道而行之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难度相当大。海外市场只能是“零食”,不能当成“正餐”,自主品牌最重要的市场便是国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
电动车——别抱太大希望
优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缺点:底蕴不足
可行性:5%
新能源车被一度认为是自主品牌追赶乃至超越对手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近两年,自主品牌推出的电动概念车和量产车,不下10款,所有自主品牌都有电动车项目。但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这一轮的电动车浪潮依旧是“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即便所有的技术难题都被攻克,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技术底蕴的差距决定了比赛的结果,这好比如,你和刘翔一起比110米栏,你们确实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但那有用吗?
冲中高端——最为可行的方法
优点:形象佳,口碑好 缺点:周期长,投入大
可行性:60%
往高端走,推出高端品牌,这是多年来被尝试最多的突破方法,尽管这同时是失败可能性最高的方法。上汽荣威、吉利帝豪是目前走向高端最成功的两个自主品牌,其品牌美誉度、车型竞争力丝毫不逊色于合资品牌,不少消费者购买第一辆车之后,还介绍朋友购买第二辆——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但必须指出,上汽和吉利在这两个品牌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最优质的资源向他们倾斜。
海外收购——是机遇,也是陷阱
优点:起点高 缺点:风险巨大
可行性:30%
购买海外成熟汽车资产,改头换面之后,重新推出。优点是起点高,车型齐全,并拥有一定的海外知名度;缺点则是陷阱重重,稍不小心便会亏钱,而且亏的是大钱。上汽收购罗孚,吉利并购沃尔沃,现在看来,是成功的;但硬币的另外一面是“上汽入主双龙,庞大和青年拿下萨博”。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肯定是本土化的汽车品牌。
提升传统工艺——这才是本质
优点:增加的都是核心竞争力 缺点:速度慢
可行性:80%
只有传统工艺上达到与对手一样的水平,自主品牌才会真正发展壮大,但需要的时间实在太长。设计,花钱买;生产线,花钱建;发动机和底盘,花钱引进……这些年,自主品牌花了太多的钱,购买了一堆的东西,结果是,生产出来的车型并不那么对口,甚至不如合资对手所生产出来的本土化车型。2010年,丰田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召回门”打击,决定回到创业原点去收复山河,自主品牌该学学丰田,回到造车的原点上,从传统工艺入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观察:回归原点才是王道
所谓压力测试,主要用于衡量某一事物特殊情况下的抗压能力。在汽车制造中,绝大部分零配件都有相应的压力测试,以保证可靠性和耐久度。今年,对于自主品牌而言,不啻为压力测试期。抗不过,无论有多大的愿景、希望和承诺都将是白搭,中国车市仍然是合资品牌的天下。抗得过,才有发展机会。
那么,如何抗?回归原点,提升传统制造工艺,提升品质,调整产品结构,扎扎实实做几款能与合资品牌抗衡的产品,才是王道。日系、韩系汽车企业过去数十年冲刺美国市场的成功,靠的不是口号,更不是毫无节制的产能扩张,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研发——这点值得自主品牌借鉴。
相关链接
自主品牌除了造车这几年还做了啥?
分心,或是自主品牌迟迟不能突破的原因之一。按理,汽车企业应该将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生产汽车上,应该将利润投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改善上,缩小差距。但遗憾的是,自主品牌没有,这几年,他们在造车之余,还干了一些“副业”。
一、挖煤
挖煤?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挖煤!一些汽车企业除了造车,同时还在挖矿。还真别说,挖矿远比造车来得挣钱,最典型例子莫过于华泰。华泰是国内最早一批生产SUV的汽车企业,但并未从SUV浪潮中分一杯羹,反而道路越走越窄,竞争力一日不如一日。不过,华泰给出的财务报表却堪称漂亮,因为它在挖矿中获利颇丰。它是如何操作的?首先它找到一急需汽车产业且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如鄂尔多斯,以投资建厂为目的,要求当地政策支持,然后光明正大的圈地圈矿,最后是“重煤矿,轻汽车”——汽车生产线“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矿场则满负荷运转。
二、炒股
炒股比造车挣钱,2006年前后,不少自主品牌如此认为,并付诸行动——将海量的资金注入到旗下的金融公司,杀入股市。那一轮牛市,他们确实赚得盆满钵满。但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又让他们将赚来的所有钱“吐”了出来,白白浪费了两三年时间。这两三年里,新车是零,新技术是零,市场推广也是零——钱全投在股市。
三、造船造电池
比亚迪生产汽车很多人知道,比亚迪生产电池则不是,并非比亚迪不务正业,而是电池一直是比亚迪的“第一产业”,汽车“第二”。自主品牌里的奇瑞也不甘落于人后,最近开始进入造船领域,意图将在汽车行业里的技术积累应用在轮船上。与挖煤和炒股相比,造船和造电池显得靠谱许多,造船可以吸附一些又买车又买游艇的高端客户,造电池则与新能源技术沾边。戴姆勒之所以愿意与比亚迪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看重比亚迪的电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