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汽车频道 > 专题 > 2011关于共产主义的青春对话 |
主持人:好的,欢迎您进入到今天的特别节目—2011关于共产主义的青春对话,您好,我是主持人杨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飘扬了62个春秋,凝结着全国人民对于新中国的无限崇敬和热爱之情,也蕴含着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对国旗有着别样的情感,因为他们的责任就是在天安门广场每天让五星红旗伴着庄严的国歌同朝阳一同升起,他们就是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那今天来到我们节目当中的其中一位嘉宾,就是曾经担任天安门3人国旗班第八任班长和36人国旗护卫队国旗班的第一任班长的赵新风。赵新风从2001年退役之后,创办了北京新风旗帜文化传播中心,也成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国旗教育和国旗文化传播的机构,欢迎您赵新风。
![]() |
赵新风:您好。
主持人:那另外一位嘉宾呢,就是国家一级导演,同时呢,也是我们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伦振刚,欢迎伦导的到来。
伦振刚:谢谢。
主持人:说起关于国旗的话题,我们知道伦导去年的一部纪录片公映了,是关于五星红旗的故事,那这部纪录片呢,它的拍摄过程也是有很多艰辛的故事,最初您怎么会想到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呢?
伦振刚:我在广西工作,广西在改革开放之后呢,有关国旗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观,就是在广西的东兴市,东兴市从地理上来说呢,它隔着一个浅浅的北龙河(音),对面就是越南,他们在重大节日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一个国旗一条街,它这是一个商业步行街,大概它的长度在一公里的样子。由于原来的这个街道不是很宽,它是老的街道,因此在国庆、五一、春节、元旦的时候,双方把旗挂起来的时候就连接在一起了,就成为了一个红色国旗的一个通道。因此购物的人群,散步的情侣都是在这个国旗下面。这个不仅在沿着边境的引起了很多城市的关注,也引起了越南对方的关注,觉得非常好,远处看红红的一条街。人们就是在这么一条红红的街里头在徜徉。
但是发展的不整齐,有的地方还不挂旗在重大节日的时候,甚至有的把旗还挂反了,这样的一些情况出现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在国旗教育方面做一些工作,又时缝国庆六十年大庆之际。因此,就提出了一个想法,咱们能不能就排一个有关国旗的专题片,就得到了认可。得到了认可之后,因为我们在广西彼处南江,诸多的信息和材料有很多分析。于是我们决定到北京来,进一步充实我们这方面的材料,就来到北京,我们就认识了一个我认为是我的贵人,他叫赵新风。
主持人:就是我们今天的另外一位嘉宾。
伦振刚:这位老班长,我来的时候找到新风之后呢,新风是毫无保留的把他手头的文字的、形象的、声音的,这方面的资料,全部都提供给我,我就完成了在北京要搜集的这样一些资料,带着这个资料回了广西。所以赵新风,我们从最初的萍水相逢的相识到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朋友。因为什么呢?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打动了我,就是当他脱掉了军装,不再是国旗班长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有其他的一些生存的办法和方法,但是他一直所做的事是围绕着国旗。在起步阶段,他碰到了很多困难,在这样的一些困难当中,他从来没放弃过,这就强化了我一定要把这个国旗电视片写出来、播出来这个决心,我在他身上得到了力量和精神上的支持,在去年的国庆节前后,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这个片子。
主持人:其实您拍这个片子的过程,您刚才的这个讲述能让我们感受到您对国旗的这份情感,那您今年也已经有76岁了啊,听您聊过您14岁就参加了革命,给您印象比较深的,您对国旗的这种情感,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在您的心中是比较明确的一种情感,能够体现出来的,这是在什么时候呢?
![]() |
伦振刚:我建国前参加工作,但是在1949年10月1号发生一件事情,是我一辈子不应该忘记,也不敢忘记的一件事情。1949年10月1号晚上10点多钟我们军分区吹响了紧急集合号。于是我们就全部都整装集合了,这是我们的老政委,是个长征干部,这个人经受了千百次的战火的洗礼,太经过的太多太多了,但是我没看过我这个老领导掉泪。但是当天晚上他把我们集合起来之后,他说不上话,我们大家一直等待,也害怕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啊,当他另经下来之后他说,今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毛主席亲自升起了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我们才知道,是这样一个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这样一个大事发生了。于是10月1号不仅仅是在这一天我要有一个法定休息日,我会想起来那一天的情形,我的老政委的眼泪。因此这面旗在我心里边就留下了没办法忘掉的这么一个重要的事件。
主持人:是,尤其是,
赵新风:人生第一刻。
主持人:老一辈人,尤其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他的感触会更深一些,像您这样。那张老师我们知道,您退伍之后也经常做一些关于国旗知识方面的一些宣讲,是不是也经常给人们讲起49年段历史,关于国旗的那段历史。
赵新风: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也想就是说向更多的听众重新明确一段我们国旗的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国旗的象征意义。我们现在一说起国旗的象征意义,很多人就讲说,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五个小星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实际上在49年9月27日就通过国旗决议案的时间,关于国旗的象征意义,实际上只有一句话,叫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没有后来的这个象征是什么,那个象征是什么,就没有那么繁琐。征集国旗的过程,恰恰就说明了我们开国领袖他们的一个治国的思想叫还政于民。不是它像过去,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国旗出现嘛,从黄龙旗,到青天白日旗,到五色旗等等等等,它都是说有专人授予一些什么样的要求,他来设计出来的。那么只有国旗是面向我们当时的全国人民群众征集来的,当时在3012幅作品当中啊,有朱德的,还有吴玉章,还有沈雁冰就是矛盾,就是有这些大家的作品,同时还有小老百姓,就是咱们说的,当然还有一些小朋友。就为了充分体现民主,当时所有的作品都是编号的,就不署名,最后从这里选了38幅,最后汇编有一个叫国旗图案参考资料给全体政协委员去审议。从这些图案当中,最终又选了五星红旗。
主持人:为什么会确定这个呢?
赵新风:关于这个呢,这里头还有一个故事,因为当时在38幅应征图案当中,当时得票率最多的不是五星红旗,当时叫副字,它是排号嘛,它是从1到5号,它等于说同一个类型,就一个大五角星在旗的左上方,中间有一条黄道代表黄河,旗面是红色,就这个旗当时叫评审小组向全体委员做的推介,比方现在评选就好像说内定,大家有个倾向说可以投这个票,95%的得票率。
主持人:那相当高了。
赵新风:非常高,要按照现在来说,
主持人:就是它了。
![]() |
赵新风:就是它了。但当时的民主气氛好在哪里,就是说你看张治中将军他当时就提出一个见解说这个黄道啊,是象征黄河,但容易使人想到划江而治。
主持人:对。
赵新风:当时毕竟全国没有完全解放,有这样的意见出来了。而且你想当时几乎就是大会通过,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这个不同的意见。但这种不同的意见呢,又能够被我们的领袖们及时采纳,就当时主席在中南海召开国旗、国徽、国歌评审的会议,在会上主席讲说,我们能不能选一幅让全体代表们一致通过的方案,因为毕竟是一国之旗。后来就是五星红旗这个方案,有代表就说了,说这个图案设计的很美,就从美学角度给予它一个肯定。但是为什么没有投它的票呢?就是当时大五角星当中有镰刀和铁锤的标志,因为当时我们评审有一个原则,就为了区别于苏联国旗,也为了区别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所以只要有镰刀铁锤标志的图案建议不用,所以就没有重点推荐它。还有一个就是它当时的说法,它的解释,说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颗小星代表着四个阶级,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是它的这个解释就不是很妥当。
所以后来呢,综合了这些各方不同的意见,毛主席就讲,说这个图案设计的形式很美,说我们可以做一下修改,这就是领袖的,咱们说叫高屋建瓴。
主持人:是。
赵新风:开那个会的时间,当时已经是9月25了,主席说这个旗设计的很好,它象征着我们中国革命人的大团结。就等于说给了它一个全新的解释,然后就去掉了大五角星当中的镰刀和铁锤。所以这样的话赋予它新的生命,那么在9月27日的投票当中它就全票当选。所以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曾联松是国旗的设计者,就是上海一个普通的职员,在跟这些大家同台竞技的时候,他的作品能够靠实力当选,能够脱颖而出,这就是当时的公平。
主持人: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这种激情和灵感,给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
赵新风:一份厚礼,就是我们人民共和国旗帜来自于人民,来自于普通人民。
主持人:现在已经伴我们走过了60多个春秋,62个春秋了。那我们知道伦导也是走遍了中国。记得您还讲过一个关于红旗渠的故事,也是跟红旗有关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伦振刚:就是60年代中期我接受一个创作任务,说太行山有一个水利工程是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那么我就带着创作任务我就去了。这红旗渠啊,原来叫引漳入林,它是漳河水,漳河水它是从山西流向河南的。我最初就到了渠首,就是这个水引进河南之后第一个闸口,这时候呢,当时的红旗渠的响亮程度,远和现在不能相比的,很小一个范围,声音不是很大,力度也并不很强。因为它在初期,我去了,当我下车之后,走上去,走上太行山的半山腰,到了渠首这个时候,首先我看到是一面五星红旗,这面旗非常的引人关注,而在这个旗的下面,就是渠首,就是这条闸,而它每一秒钟就一二十个流量,流量很大的。于是我在这儿继续深入生活,写我作品的时候,就相继听到了林县人很多老乡告诉我,他说老伦你知道嘛,我们在这个渠通之前,有一句五岁的孩子都知道的一句话,我说什么话,叫滴水贵如油,如果来客人了,你可以吃我一个馒头,最好不要喝我这碗粥,因为这个水太贵了,它没水。因此这个水,我当时感觉到,它是幸福水。而这面旗下正是有了这么一个县委书记杨贵(音)没有钱,没有材料,就这么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的渠,通向全部林县,所有地方都受益。这整个林县在层层的太行山上面的。所以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叫红旗渠?他说我们至于林县在一无钱、二无木的这种情况下。从每一家拿出东西来,每一家都出劳动力,自己给自己打工分,这么一种情况下,把这个大的工程修建好了,就是因为前面有这面旗,这面旗就是我们县委书记杨贵扛着的,如果你们现在有机会到林县去,能去看红旗渠,你们能看到一个五十岁的老人在他们给你讲的时候,我所说出来的这个故事,太没有味道了,他们会讲得非常的绘声绘色,为什么?因为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主持人:是,所以每个人对国旗的这份情感也是依据自身的的经历会有程度不同的感受。那赵新风是从1989年参军到天安门国旗班的,可以说你的命运就与这面鲜红的旗帜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退役之后,依然是没有离开国旗。这是一段什么样的经历呢?
赵新风:是这样,就是说实际上到国旗班之前,就对国旗的这种情感,确实也是不深,因为当时十几岁嘛,就没有像伦导这样的经历,能够参与更多的这种国家的知情。只有到了部队之后,特别是进入国旗班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守卫国旗,慢慢培养了自己对国旗,对国家的这种朴素而真诚的这种感情,特别是经历了这3人升旗时代的国旗班,到36人升降旗时代的国旗护卫队这样一个变革,长年累月升旗,站岗,因为在升旗站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慢慢跟国旗在对话,因为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一班岗是两个小时,而且它的要求是纹丝不动的,像夏天水泥地板的温度能达到50多度,而我们战士站岗呢,不是穿半袖呢,是穿着长袖的礼服,还有穿皮鞋,就很热。那到了冬天,广场的风很大,冰天雪地很冷,但是我们也不能穿的太臃肿。实际说就是说为了国旗哨位这种礼仪形象,国家的形象和国旗的形象,每一个站在国旗下的这些战士们,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几乎每一个在国旗下面站过岗的战士,他都会有职业病,就是我们所说的腰肌劳损,包括一些关节的病。就是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满负荷的、毫无保留的留在了国旗哨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维护国旗形象和祖国的形象。那么这个过程也使这些人的情感和他的精神状态变得与众不同。
主持人:确实啊,我记得您讲过一个故事,而且您经常讲到这个故事,就是您当班长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小伙子要出国,然后临走的时候跟您说了一句话,他也是热泪盈眶,但是给您的印象也比较深啊,这个故事能再给我们讲讲吗?
赵新风:是有关,就有一次上岗,我远远地看到一个很高大的小伙子就在国旗哨位,他在那就站着。后来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当时就哭了,他说我是要出去,要出去,他说我要出去挣外国人的钱,说弟兄们,你们好好的守卫这个国旗,给我们要撑腰。他就认为这个国旗高高的飘扬和我们国旗下面的这些卫士们,站得很挺拔的卫士,那就应该是他一个坚强的后盾,实际上就国家似的后盾,就给予他一种精神、一种支撑。
(片花)
两代红色青年的人生对话,一种关于主义的信仰传承。2011关于共产主义的青春对话。中波828千赫,调频100.6兆赫,《新闻天天谈》光荣奉献。
主持人:这确实是一种支撑,尤其是在国外的一些人,这种感受可能会更强烈一些。你看包括奥运会期间,在巴黎发生了一些事件,当时也是捍卫国旗,就这种情感,尤其出国的那些人,他的体会可能会更深一些,国旗是我们的一种支撑,是一种象征,凝聚力。包括后来我看您也在给一些各个地方的人做国旗方面的一些宣讲,还有一些贫困边远山区的孩子们。
赵新风:实际上是这样,这个升旗仪式啊,我刚才讲不光在天安门广场,也不光在城镇。更多的学校,特别是我们这些老少边穷地区,那么这些孩子们,他更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你想我们也去到过不少希望小学,艰苦到没有电,你看不到电视,听不到收音机。他唯一能够直观的看的和认识的国家的标志物就是这个国旗,就是这个升旗仪式,而且他那个旗杆,不是像我们城里很好的旗杆,我们现在在推电动旗杆,他们没有,就铁管,就是一个竹竿。但是越是这种情况下,他表达对国家的情感他会越质朴,我们把一个重点也放在青少年身上,在全国推,叫青少年升旗手的训练营。从孩子开始树立这种坚定的国旗的信仰和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
我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我们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升旗仪式的时间,一般的升旗仪式不会超过10分钟,很多孩子都会晕倒,不光小学,还有中学,还有个别的大学生有过晕倒。当然一方面他是有站立的问题,方法问题,我想更多还是他体质的问题。但是经过严格培训的这些我们青少年升旗手,实际上我们是四年级以上的孩子,他能够笔直的站立40分钟不动,那你就可以有一个对比,它会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对比,就是他体质的增强,自律意识的增强。那么还有一个,他肯定站的也会累,但为什么那么站得住,就是升旗手的这种荣誉感和这种国旗的力量在给他做支撑。我想随着这种精神,我们更多的青少年掌握的话,那么就会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就是对这代人的成长是有极大的帮助。
主持人:他们对国旗也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的一种荣誉感。
赵新风:对对。
主持人:我记得伦导也特别强调一个概念,尤其是对于少年儿童这一代来说,给他们普及这个国旗方面的一些知识,一些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伦振刚:太多太多的事情应该从孩子们做起,因为孩子们这时候一切一切都是在打基础的时候。上一次全国少代会,它需要一个会歌,就要我来,原来音乐都已经写好了的,要我临时填词进去,标题叫放飞理想,报效祖国。我在这首歌词的时候,就突然刚才我说的这话在我脑袋里,我说这个,比如说国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接班的教育,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教育,这种担当和这种责任心,不是到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才开始想这个问题,这是人生的基本功,因此也应该从孩子做起。这作为一个动因,于是呢,在去年的时候,因为广西有一个百年老校,就是南宁二中,我在协助他们做校园文化,原来老的校址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需求了,因为原来一千两千个学生,现在学生七千多。那么为了适应这种情况,那么就在非常困难的土地情况下,自治区和南宁市就划拨了他们五百亩土地,建起了新校园。东南亚一些什么,比如说泰国有一所大学的校长来了之后,目瞪口呆,我这个绝不是乱用词的,他说怎么一所中学会有这么漂亮、这么大的面积?因此他们学校觉得,应该把亚文化融进来。于是我帮他们做这个东西,在做的时候,就和他们接触学生、接触老师、校长,他们不是有意的就谈到了学生的教育问题,这时候我生发出了一个想法,也是因为马上就要面临着60周年国庆。我说关于这个国家的和谐,全民要说,孩子们也应该要说啊,孩子们一定有话要说,因为当他们戴上了这条红领巾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这是国旗的一角。迈开步伐唱的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那么关于国旗教育这个东西,他们要不要表态呢?我觉得,他们一定有话要说的,一定要表态,那么就想用56个民族孩子的红领巾,结成一面红旗,这就是孩子们的态度。我们生活在东西南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但是这个国家的完整,这个国家的和谐我们是要的。因此我就想把这560个红领巾结成一面国旗,我就和他们南宁二中的校长说了这个想法,他说非常好,好,我们来倡议,协调全国各地的少先队员,他们带着广西的12个民族少先队员,就一个省一个省去走,最后就集了560条红领巾。
主持人:真是从各个地方收集来的。
伦振刚:对对。
赵新风:民族地区。
伦振刚:在一路往一起集起这些红领巾,一路在编织这面旗,当他们到北京的时候,这面旗已经结成了,引起了国家博物馆的关注,收藏了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而且当场馆长讲,这是目前国家馆收藏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意义的五星红旗当中最大的一面五星红旗。
主持人:现在在国家博物馆啊。
伦振刚:在国家博物馆。
主持人: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这个特殊的国旗。
伦振刚:太大了这面旗,这样的,大概这么个想法。主持人:它是怎么让孩子能够发自内心的对国旗文化、国旗的知识,从心底里有一个认同或者说有一个认知,除了伦导所经历的,因为伦导七十多岁了嘛,他确实经历过那样一段战争的岁月,他有自己发自内心的一些感触对过去。但是渐渐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赋予了,很多事情得来太容易了,他可能也就缺少了一种奋斗的精神,一种团结的力量,也很少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体现。对于孩子们来说,国旗方面的知识,怎么样去告知他们?让他们内容发自内心的有所感触呢?
赵新风:确实是刚才主持人讲这个问题,就是富裕了之后,精神生活怎么来建立,特别是说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现在的体会是这样,就是说这些校风好的学校或者一些重点学校,它的国旗教育是要锦上添花,可能更迫切的是一些普通学校或者说是一些边缘学校,这些一些边缘的孩子,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在这些学校开展国旗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精神教育和一个荣誉教育。在学生当中,像挑选出升旗手,就是形成学校的一个升旗的队伍。进入升旗队伍之后呢,经过我们的培训,既得有模有样,由学校给他统一着装,等到培训快结束,要在全校面前升旗的时间,这个时间很短,这个一般不会超过一周,这些孩子就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平时刚训练的头两天,很多孩子是要找借口、找理由,我要走,我要请假,有事有事,但到了第三天、第四天之后,孩子们就很坚定了,这个劲就提起来了,那么到最后两天,你赶他走他都不走了,他自己已经有这个荣誉感了。
那他们有了变化之后,实际上对整个校园的校风和其他的学生都是有一个积极的引导,让他们都有上进心,都有这种荣誉感。实际上这个模式,在我们走过的这些战士,
主持人:有切身的体会。
赵新风:有切身体会。
主持人:变化。
赵新风:所以说如果在更多的学校能够把这种模式推开,就这种文化教育和精神教育,还有这种叫专项的训练,跟学校的工作组合起来、结合起来,会有很大的一个进展。
伦振刚:我插一句行吗,还说一个广西的例子,也和新风有关系的,这所南宁二中百年校庆的时候呢,它要有一个剪彩,它校长来北京开会,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就说,伦导你有什么办法能突破以往固有的那种八股式的开幕式,领导说话,完了大家转一圈,能打破这个东西?我说为了什么,他说为了真正这个仪式对参与者,其中包括七千个学生,能够心里边感受,能有一种心动的东西,我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说想想看,那么就没有用原来的那种传统的东西剪彩那样。那我大概讲,这个中间用了一百个学生,五十个女学生,五十个男学生,按说这一百年大的历史阶段,就无论战争的风火也好,艰苦的岁月也好,这所学校一直沿着中国第一次新教育高潮,从1906年开始,一直走到今天,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一百年。
当这个简单的几个大战讲完了之后,我们要把在天安门曾经升起的这面红旗通过学生、老师的队伍,所有的人都要传的一面旗,传到台上来,当然里边的领袖人物就是新风了。那么这面旗就在前面这样一个事件当中,有过这样的一个铺垫,它变成当中的一个具体行为了,这样的一个铺垫之后,事情,我不在现场,新风在现场。
赵新风:对。
伦振刚:完了之后,他校长已经按捺不住那种激动的心情,他就给我打电话,他说伦导,太好了,都落泪了,我们四任老校长都落泪了,就是因为这面旗引发出来每个人的不同年龄、不同教育,不同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把它扩张了,它没停留在这个现状当中,它从这面旗就引发出了每个人不同的东西。那可能就是一千种一百种,结果这么静静地一般情况下,人们仰望着这面旗升起来,和蓝天相接的这么一个状况,变成每一个人都传动这面旗,这面旗拉的过程中,就拉走了一百年这学校的历史,而未来每个人又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去进行联想和外延。我插这么一段。
赵新风:是,刚才伦导讲得确实是,这种叫国旗的展现形式也非常重要,就把国旗变成我们全体中国公民共同的精神的信仰和寄托。
主持人:您当天在现场,您的感触是什么,刚才伦导他没有去现场,您在,而且您是最后一位,还是第一位?
赵新风:是这样,当时呢,我和几位老校长,还有中学生代表一起就把这个国旗在主席台前,就这段是我们在传递,那我确实看到,这些老校长和我们的青少年,他们手是在颤抖,非常地感动,几个老校长是在流泪,这一幕我觉得对他们内心的触动,也确确实实非常大的。
主持人:刚才伦导提到行为非常重要,就是能够给大家以很深刻的印象与影响,我就能够想起,大家每次经过天安门的时候,看到那个升旗仪式,能够感受到那种庄严,最后您给我们再回忆一段,您当老班长的时候,升国旗,你们所经历的对国旗的认识,能够从行为上更深刻一些。
赵新风:是这样,就是实际上每一个入选到国旗班或者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他都要经过层层选拔,就是由普通的战士,由普通的社会青年,转变成国旗卫士,就是这个特定的氛围和这种特殊的培训的模式。国旗升起,国歌奏响,而且是天安门广场祖国心脏,就祖国第一哨位,就这一幕,在感染我们人民群众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感染我们自己。我在2003年的时候,当时是国旗班成立23周年,我们搞了一个活动,为这个活动我写了一个歌词,就叫《国旗卫士》,通过这歌词呢,大家能听到我们的心声,是这么些的“开国大典升起的那面旗,一代又一代一直传到了我的手里,一百多年的斗争万千人前仆后继,凝聚成这至高无上的国旗,祖国第一哨位的国旗卫士啊,每天黎明我把国旗高高升起,伴着国歌旋律,向着祖国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