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尚有潜力可挖
作为一项用强制性行政手段来控制市场行为的措施,机动车限购可以说是在巨大的交通压力下的无奈之举。治理交通拥堵要“有堵有疏”,但我们要认识到,不管到什么时候,“堵”都是起辅助作用的,“疏”才是根本,通过“疏”取得的效果副作用最小,也最可持续。
控制牌照数量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一种措施,但是也离不开城市道路的合理规划以及对车辆的合理分流与疏导。封闭一道门的前提是打开另一道门,如果公共交通设施没有升级,单纯限制车辆购置,就可能会激发那些确实有用车需要的个人或者单位采取不当的措施规避政策,影响该政策的有效实施。
经过多年来持续努力,北京公共交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发展令人瞩目。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由于北京城市范围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公共交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还远没有达到让人们出行方便、快捷、舒适的程度。“地铁挤死你、公交等死你、出租车不理你”,这些都大大打击了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购车成为一些人的必需。
“我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早高峰出租车根本打不到,公交车迟迟不来,家门口又没有地铁,尤其是冬天和雨雪天,大人还好说孩子太受罪了,所以我肯定要买车,堵我也堵在车里。”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沈女士说。
另外,北京治理交通拥堵,在管理上还是有潜力可挖的。道路上乱停乱放、野蛮并线、占道,以及路口和信号灯的设置不当等问题都加重了交通拥堵的程度。早晚高峰期间,记者经常可以遇到由于一辆车停在直行道上等待转弯而使后面整个车道上的车都不能正常行驶;快速路一个出口处的车辆并排占了2条或3条车道,造成了整条道路的拥堵。
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确定了城六区第一批市级补助47项总投资33亿元的微循环道路项目,确定了两批104项常规疏堵工程。同时,北京市在路权等方面大力向公共交通倾斜,并陆续开通了20组社区通勤快车、10条“袖珍公交”线路,方便大型居住区市民出行,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增加设施的同时,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开始实施城区停车费差别化政策,大幅提高城市中心区停车费价格,同时增加城区边缘与轨道线路换乘停车位建设和居住区停车位改造和扩建,解决市民停车问题。另外,北京市还大力提倡文明交通,加大了对闯红灯、酒后开车、野蛮并线等行为的整治力度,从软硬两个方面规范人们的交通文明行为。
建言治堵:北京社科院专家建言治堵 政府应鼓励拼车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