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主品牌落后的问题,技术决定论仍然是错误的。
我们许多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捷达等老三样能够在中国汽车市场连续多年居于市场销量的前茅,也因此,我们也不明白技术落后的产品为什么能够为市场所认可和接受。
特别是存在于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是:一些外资企业实行所谓的平行换代产品策略,却能够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技术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需求才是市场的最终的决定者,而把握需求的能力则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恰恰是,中国的汽车企业缺乏技术的同时,更不能把握市场的需求脉搏。而这种能力,恰恰是我们可以通过合资模式可以获得却没有获得的。
中国汽车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更多的的因素在于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更多的因素在于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
所以,中国汽车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没有遭遇更强烈的市场竞争,从而被消费者接受。
看看1990年代末期崛起的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完全明白这一点。中国自主品牌面对的市场是一个低端市场,这个市场几乎没有外资品牌的竞争,但是却有很大的需求。我们也许没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意识,但是我们却恰好因为技术的落后被迫进入了这样一个市场。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在这个市场成功了。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的胜利。
其实,不管是合资模式也好,还是自主品牌在低端市场的成功也好,都是证明着一个问题:中国自主品牌崛起的关键在于中国汽车企业自己的态度与信念,在于我们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而技术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那个决定因素。
一家合资汽车企业的中方老总曾经在谈到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时候,这样说过:通过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中方将能够独立完成从市场需求的把握,到产品设计,到生产的管理,再到市场的销售这样一个循环。而这个循环,中方一直没有在过去的合资过程中学会。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市场需求是最重要的,只有把握了市场需求,才知道你的产品策略,也就是你的技术策略。并不是任何的市场需求都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与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恰恰是中国的汽车企业所一直缺乏的。
(独家供稿搜狐汽车 版权所有)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