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对挑战的政府政策与企业经营战略
1、应对挑战的政府政策
(1)继续推动汽车工业节能减排
首先是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提升车用燃油品质,鼓励使用新型清洁燃料,在全国范围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燃油。
其次是加速推动传统汽车轻量化,改进传统汽车发动机。
再其次是加速推动替代能源的使用,尤其是天然气、页岩气、甲醇、生物质燃料等替代能源的使用。
最后是推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再制造和废物利用。对旧汽车零部件进行再制造和废物利用可以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约原材料70%。
(2)推动汽车工业兼并重组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提出,三年内“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2012年1月,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再度提出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的目标:汽车行业前10家企业的集中度要从2010年的82.2%增加到2015年时的超过90%。2011年,重要汽车企业规模有所扩大。前4家汽车生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超过200万,其中上汽销量接近400万辆,达到396.60万辆,东风、一汽和长安分别达到305.86万辆、260.14万辆和200.85万辆。上述4家企业(集团)2011年共销售汽车1163.4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62.9%,市场占有率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 前十家汽车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达到87%。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竞争激烈,兼并重组面临比较有利的市场形势,集中度“超过90%”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政府应当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鼓励兼并重组,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加速汽车工业兼并重组进程。
(3)研究制定支持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当把振兴汽车零部件工业作为支持汽车工业的重点,切实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有效的扶植政策。尤其要在支持汽车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上下工夫,推动汽车零部件工业中形成产学研联盟,对于关键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建立汽车零部件开发的公共平台,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对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兼并、购买技术予以政策支持。
(4)积极推动汽车“三包”制度的出台与实施
通过推动汽车“三包”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可以进一步推动汽车工业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完善对汽车消费者的保护,改善汽车消费市场的消费环境。
及时出台治理汽车室内污染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措施改进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等生产工艺,减少汽车室内污染,加强对汽车消费者的保护。
(5)制定支持汽车工业走向海外的战略与政策
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在海外建立生产企业,对汽车工业越来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政府应当系统地研究、制定战略与相关政策,支持汽车企业走向海外。目前,尤其要注意国际汽车市场上的保护主义倾向,通过政府力量为汽车企业走向海外创造条件。
(6)积极引导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发生的变化,汽车后市场对中国汽车消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及时地对这一市场进行管理、规范,尤其对二手车市场要予以重视,对二手车销售、消费要制定相应的法规。
(7)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
从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情况看,“十二五”期间,是新能源汽车通过示范运行逐步完善,逐步探索商业模式,逐步攻克产业化进程中技术难题的时期。因此,政府应当及时总结新能源汽车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或组织产学研联盟共同公关。通过落实政府采购公务车的政策,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范围。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出现了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参与,但是没有一个部门能对‘十城千辆’的示范有最终决定权,出了问题难以及时有效解决,多头管理,多头参与的问题。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发展,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允许尝试、允许创新。政府主要在新能源汽车公共技术、公共开发平台、示范条件与环境等方面予以支持,不宜过多地深入干预产品层面的事务。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中,要更加重视混合动力轿车(类似丰田普瑞斯的混合动力轿车)的推广与使用。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实际上遇到了横向配套工业的瓶颈,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电池工业发展滞后。虽然出现了锂电池生产能力蜂拥而上的局面,但是能够生产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合格的锂离子电池的厂家并不多,产品可靠性、安全性、能量密度距离产业化要求相差甚远。生产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的关键技术并未掌握。真正掌握电池格膜技术的厂家计划没有。因此,政府要关注横向配套产业的发展,制定有效的支持政策,组织关键横向配套件的技术攻关。
2、应对挑战的企业经营策略
(1)制定海外战略,加速国际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企业要在数量扩张上取得进展,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必须更加重视国际市场,制定海外经营战略,加速国际化。在走向海外时,一定要重点突出,全力经营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在海外市场上占有稳固的地位。认真研究准备长期耕耘的相关国际市场。目前广泛存在的、机会主义的出口方式,应当得到纠正。
企业在走向海外时,尤其要注意加强对海外市场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利用,建立较强的风险预警与应对能力。
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形成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研发体系,加速创新能力的形成,降低生产成本。
(2)重视西部汽车市场、三、四线城市汽车市场的开发
“十二五”期间,企业要在企业要在国内汽车市场上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就要重视西部汽车市场的开发,重视三、四线城市汽车市场的开发。由于西部汽车市场与东部汽车市场,三、四线城市汽车市场与一、二线汽车市场存在着明显差异,就需要汽车企业在销售服务模式上做出创新。
(3)更加重视汽车全产业链赢利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转变,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加速转变过去那种过度重视生产的赢利方式,向汽车产业链下游寻求利润。尤其要重视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重视“二手车”销售与新车销售的衔接。能源、原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也应当成为企业关注的领域。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当成为战略重点
“十二五”期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当成为企业关注的战略重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包括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关键技术的掌握也不能忽视。从节能减排的政府政策看,传统汽车节能减排,仍然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仍然要下大力气研发与掌握。在开发新能源轿车与传统轿车攻关之间,要适当分配资源,兼顾近期与长远。要研究替代能源大规模利用,带来的技术挑战,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
搜狐独家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