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合资品牌在这十几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外资过于强势的控制权,一直是国内厂商的“心头病”。如何打破外资的强势?广本“理念S1”作了自己的解答。制定并掌握自己的生产“标准”,打破合资企业相对封闭的零部件采购供应链,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同时,合资自主品牌,在借鉴合资企业管理方法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月26日,广汽本田的首款自主品牌车型“理念S1”在其黄埔工厂正式下线。
12年前,也是在这一天,广汽本田首次引进了全球同步产品——第六代雅阁,对于广汽本田乃至广州汽车工业来说,第六代雅阁的引进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这次理念S1的下线仪式恰安排在这一天,同样折射出广汽本田期望由其率先提出的合资自主概念,为企业及我国汽车工业谱写出新的篇章。
对于国内最早提出合资自主概念的广汽本田而言,这一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并不仅是销量、利润和市场份额。
以广汽本田为代表的合资自主品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他们看来,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将打破合资企业内部现有的控制权格局,将为中方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有利于发展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
“实际控制权”之争
对于打破外方在合资企业中的控制权的垄断,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存在很有意义。一位广汽本田的内部人士表示,以前即便在合资车型上做一个 “小到消费者甚至都难以察觉”的改动,都要报外方批准,而在这个过程中,外方往往充分利用其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来攫取产业链上的更大利润。比如,这个改动需要用到的零部件,本来可以采用国内供应商的产品,但为了实现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掌控利润颇丰的上游市场,外资方往往就会要求采用其自有供应商体系内部提供的产品。
这位广汽本田的内部人士介绍,“以前我们和外方只能分享销售和品牌推广的喜悦,现在理念品牌推出后,我们也终于可以和他们分享研发的喜悦了。”这句颇似玩笑实则辛酸的话,折射出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引进外资的尴尬。
全国政协委员、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此前在其两会提案中也表示了对合资企业内部控制权不对等的看法。
他表示,在中国已经有两家合作伙伴的外方,凭借着对合资企业的产品资源、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体系的控制,在实现其在中国市场的产能布局后,进一步整合两个合资企业价值链,蚕食中方的利益,从而实现采购、销售的控制权。在谈判过程中,通常以一方的条件压制另一方,如果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动辄以转移合资的产品资源相威胁,迫使中方就范,在三方博弈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而现在仅有一家合作伙伴的外方,在合作过程中动辄提出大量的技术转让费、支持费,如果开出的条件得不到满足,则以在中国选择第二家合作伙伴相威胁。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不仅收获了市场份额,同时也获得非常高的投资回报,更能在汽车产业政策的这些条款庇护下,在与两家中方伙伴的博弈中占尽先机。
长期以来,在国内的合资企业中,零部件采购的实际控制权都被外方所把持,而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权将直接决定外方在合资企业中的利润。
掌握标准=掌握控制权
上述广汽本田的内部人士表示,本田成立60年,积攒了60年的资料数据库;奔驰成立125年,积攒了125年的资料数据库,但这些数据他们都不会和合作伙伴分享,拿不到数据库,外资引进就不能完全达到原先预想的效果,在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作用上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推出‘理念’品牌,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现在开始建立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数据库了。”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在汽车产业中,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有自己的生产标准,而掌握标准就意味着掌握了控制权,生产线和数据库的统一对于企业乃至其产品意义重大。
这位来自广汽本田的内部人士表示,在理念S1的开发生产过程中,将比本田品牌产品更多地采用国内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因为采用国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不仅包括采购价格,而且还有物流成本。”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理念S1研发过程中,广汽本田取得了两个成果,一个是理念S1产品本身,另外一个 是 建 立 了 广 汽 本 田 理 念(EVERUS)的开发体系。“三年,我们不仅收获了第一款产品,更收获了一个研发体系、团队。”
通过理念S1整车设计、零部件采购、生产工艺和品质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广汽本田建立了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总结出了自主研发工作开展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采购体系,促进了广汽本田的人才自立化发展。
据了解,在理念品牌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上,本田方面的控制力已经不那么强了,现在一些外覆件已经转由国内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但核心零部件目前仍由外方提供。
改变零部件供应体系
统计显示,去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627.3万辆,占乘用车市场的45.6%,市场份额同比提高1.5%。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93.3万辆,占轿车市场的30.9%。
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正是看中了这一巨大的市场份额,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表示:“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会带来更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不是说更好的车,而是更接近的价格。”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理念品牌的推出,更大意义在于打破了部分合资企业相对封闭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此外,合资企业推自主品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进入与传统自主品牌贴身肉搏、拼低价、拼性价比的竞争中,保护原有品牌的形象与地位。另外,虽然理念是自主品牌,但核心零部件的提供还是来自于合资或外商独资工厂,并没有太多实质的自主知识产权,或许对于我国自主汽车工业来说,合资自主最大的价值在于对合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学习借鉴。
而来自行业内的声音表示,期望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循序渐进,同时,政府也要因势利导。
行业人士指出,政府希望这一要求能促使跨国车企向合资企业转移更多的技术,以帮助国有车企更好地学习汽车开发和设计。但这一手段实际上很难奏效。因为那些标榜为合资自主品牌“新”车型,实际利用的是国际车企的旧技术。如果政府真正想帮助国有车企,就应该减少对他们的保护,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锻炼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