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是我们在2010年能源关键以及目标方面的变化,我们希望到了2050年我们从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总来减少80%。如果我们去看一下总的战略,也可以看到德国是非常希望能够去做出重要的贡献,为全球气候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全面去促进EV发展,以及电网在这方面改造的发展。
这个是一个三阶段的模式,在今年年底,我们第一部会结束,我们希望无论产学研各个方面,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用户,都能够去共同形成一个对于EV的共识,并且能够为未来20年做出努力。而且,在这里有很多细节都已经确定下来了,包括很多还没有使用EV的人,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解决我们在EV中的问题,我们希望在这次会议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对未来20年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且,我们也看到在上海,其他的地区都在示范区做出了贡献。对于不解决方案要能够了解他们能够为我们的顾客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为用户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如果采用EV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我们需要从客户和消费者角度得到解决的答案,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考虑,我们在这里所考虑的问题,就是在收费方面、在智能电网方面以及包括IT技术应用方面、信号传输方面,都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未来有什么样的改进,同时包括在能源效率利用,我们希望提供帮助。总得来讲,我们希望实行一站式服务,只有一个插头、有一个统一的电网并且有一辆车、一个手机就可以实现ICT智能电网的应用,同时希望通过一些国际会议,今年我们有一个在德国的国际会议,我们通过解释这方面我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我们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看到相关的结论。
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我们面对的电动汽车的问题其中包含了电网问题,各个部门如何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连接的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的结果观,我们看今天的汽车,我们现在看到的汽车,它的形状和我们所设计的汽车有所不同,道理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汽车和以前的汽车也有很多不同,我们在技术上的应用也一样。现在,我们没有应用到的技术ICT技术在未来也会得到应用。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在这里会看到像在能源方面的决定,如何影响到EV发展。在德国,我们会看到现在使用的能源的组成情况,来自不同的一些方面,包括像水、像核能以及天然气、生物能、石化能源、可再生能源。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这边所显示的一张图,我们必须要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必须涉及到的在能源使用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看到的是,根据数据显示,我们在2003年所做的一个预测,问题就是说,我们是否能够通过电池的应用来促进峰谷的协调,同时发现有很多问题,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个负荷调整的问题。这个问题跟我们刚才说的问题是一致的,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也是如此,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这个问题涉及到所有的人。我们每天虽然只开两到三个小时的车,只是从工作地点到家,也许在上海可能会更远一些,或者开得更多一些,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包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这个车留在车库里。所以,我们的车库完全可以和电网系统连接,而且我们也可以看一下车和电网如何通过不同的接线方式接起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像同济大学,其他的一些机构他们也都可以在中国做一些模拟测试,像我们在德国做的ICT数据,我们如何能够通过设计来为中国的电网提供更好的包括功率方面的平衡。
而且,我们急需一个协议,我们如何能够从技术角度更好的看待电池以及电池充电,我们现在需要的一点是电池协议,包括安全方面的要求等等,这些都必须能够得到满足,包括现在的示范车队,以及商业化的运营中间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比如说每一个车所需要的是一个大概500兆瓦的电场,我们在24小时中可以总结一下哪个时间是用电量的高峰或者低谷,我们必须在峰谷之间进行协调。这张图显示我们如何使用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来自电网本身的信息,更好地规划我们的电池充电,能够让电网更加平衡。这一点也是国家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也是为了能够满足我们在包括像用户、产业和其他方面共同要求的这点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图就不再仔细讲了。
但是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我们总是去看电池,把电池看作是车上的一个新的部件、一个外来的部件,实际上我们需要把这个部件变成在汽车中,人们把它看作整体化的部件。而且,我们需要把汽车电池整体降低,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到汽车工艺中间。我们在德国在做这样的努力,也得到了来自政府的支持。我们使用的一个是麦内克司插头,我们使用来自德国的技术、日本的技术,我们在进行比较。像不同的电机、电控技术,我们也有相关的研究。
在最后的几张图上想给大家看的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我们现在进行的一些项目,我们也希望能够将这些信息和各位分享,像万钢部长今天所说的这样,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希望能够实现共赢,希望实现良好的协调,希望有机会去分享,邀请在座各位将来到德国参加我们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在今年秋季召开。并且它也是在谈论在节约能源、交通信息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在上海会议中间进一步讨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谢谢!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