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重型汽车产量超过了100万辆,从当初的3000多辆发展到100多万辆,方老不愧是重型汽车奠基人。大家都知道,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是饶斌同志,但重型汽车如果没有方老坚持的那5年,也不会有后面的发展。三汽下马后,方老一直坚持到底,坚持到重型汽车批准投产才离开。
其次,我谈谈方老的威望。重型汽车联营公司由济汽、陕汽,加上川汽,以及他们各自的一帮小兄弟.各路诸侯合成一个联营公司。你可以想像,如果不是方老这种资格,这种威望,很不容易摆平,但他做到了。
当时有几个大的矛盾。一是新老产品的矛盾,有些人尤其是技术人员就讲,引进斯泰尔多么先进,老黄河算啥,干脆枪毙得了,包括陕汽和川汽都靠边。但老厂有几万人,还得靠老产品吃饭。再一个,老厂的老员工对老产品很有感情,还有市场,这样讲他们接受不了。
这几方不同意见反映到方老那里,我印象中,他笑眯眯的,不管啥意见,他都听,听完后也不表态,但他心里有数。我搞规划和工厂设计,他就交代我,斯太尔项目引进资金,老产品不要用,你掌握这一条就行了。后来形成了重汽产品 "以老养新,以新促老" 的方针。
为什么?因为斯太尔投资如果用到老产品上,国家不给批,不批项目就完蛋了,把握住这个准则后,老厂自己搞什么,方老不闻不问,装糊涂,实际上他心里明白,这样各厂的矛盾就缓解了。
二是专业化的矛盾。当时提倡走"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道路,这是中汽公司提的方针。搞工厂设计的技术人员就提出来,既然搞专业化,那发动机、冲压(尤其是车身)、锻造、铸造和总装都应该集中到一家。但这样一来,其他厂就不干了。他们都拥护搞专业化,但当时装个汽车就能赚钱,如果不让川汽和陕汽搞总装他们怎么活?
以车身冲压为例,当时有种意见是全集中到济南.但,一方面把靠模铣和大压床集中起来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川汽和陕汽也不会同意。怎么办?方老就几次邀请一汽的冲压专家任湛谋到重汽调研,每次待几个月,名义上是调研,实际上去做说服工作,协调关系,最后采取了相对集中的办法。
现在来看,这种做法完全正确。从现在的100万辆规模看,上述几个厂成立重型联营公司搞专业化都没有伤筋动骨,这为后来的大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搞大集中,很可能是劳民伤财,所在方老在大政方针上把握很稳。
还有在干部任用上,有川汽的,有陕汽的,也有济汽的,方老基本上一碗水端平。董事层面本来有些担心,比如王黎山是从川汽过来的,但他是山东老干部,柳殿栋也是山东老干部——以为山东人挂帅统治他们?但方老块协调得很好,没有产生矛盾。
重型联营公司成立时,上面的意思是作为一个试点,要求人财物产供销统一(六统一),提得很高。但说归说,方老处理问题和协调关系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六统一做,比如干部任命他抓了,但财务没有完全统一,产供销也没有完全统一。
因此,方老承上启下做了很多工作,分寸拿捏很到位。他在位时,重型联营公司没闹过矛盾,大家团结一致。方老离开后,斯太尔也建得差不多了,个别人就开始闹独立了。
闹独立过程中,重型公司采取了措施,把联营公司总部和济南汽车总厂合二为一。这时方老已调到北京,他见到我就说,"下了步臭棋!"。结果没几年,重型联营公司解体了.尽管解体原因有多种,但方老早就预见了后果。
方老很重视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他曾讲过,斯太尔引进来后就要国产化,技术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因此,斯太尔项目从接收图纸资料开始,就事先做了很多准备。斯太尔的图纸资料400多箱,两吨多重,当时组织几百人接收、编号、翻译、复制、国产化,然后分发给各厂。
他主要抓斯太尔各个总成主要零部件的技术验收标准,让人把各总成和零件技术标准翻译过来。因此,重型汽车从试制开始就严格按照斯太尔标准,王汝湜给他做的参谋。紧接着,他就着手筹建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
为技术中心选址,我们从四川到陕西,到杭州都跑遍了,最后选到济南。建斯太尔同时就建了技术中心。1992年斯太尔投产,国产化率达到77.5%,这在引进技术项目中算比较高的。
方董这个称谓,我印象中是他发明的。我们这群小兵,见面都称他为方书记,重型联营公司有些跟他第一次见面的人则称为"方董事长"。他说,别这样叫,这样把距离拉远了,叫我方董吧。现在称什么张处、李处已经很习惯,但那时还没有。后来我对他说,"方董"这个称呼是您发明的。他说,方劼是个名字,方董也是个名字。这样拉近了距离,上上下下跟他接触就方便多了。
方董从不讲官话套话。有次重型汽车公司开会,会议结束后,大家一起吃饭,非要请他讲几句。他走上前去说:"今天我要说什么,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吃饭吧。"惹得大家轰堂大笑。
方董安排事情很有人情味。斯太尔项目确定前,有次其董事长到济南谈合作,他来之前我们就得到消息,他的女儿刚因病去世,但为了合作仍出差。谈完事情,还有一天空闲时间,方董吩咐我说,别给他安排娱乐活动,带他到附近散散心。我们就陪他到济南的一座小山上,很清净,他一个人在山头上呆坐了近一小时。创造了这样的条件,谈判也很顺利。
生活中,方董是个很风趣的人。有次在川汽开会,吃饭前他讲话,他说,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产品,什么新产品?麻辣冰淇淋。
昨天我在家查资料,找到一本<建国五十周年汽车工业成就汇编>.上面有方董1999年3月的题词。题词分为两段,他在后半段这样写到:"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悲观是没有根据的,一步登天是天真幼稚的,摸着石头过河是要付出代价的,波浪式前进是完全正常的"。
十几年前他写的这些,后来我们都经历了:中国汽车工业有高潮,也有低潮,波浪式式前进。我想,这可能是方董搞了一辈子汽车后的心得。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