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为新中国年轻的汽车工业贡献力量
建国之后,新中国计划从空白开始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为了适应中国筹建汽车工业和重型工业的需要,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尝试进行教育改革,动员了数十名三年级以上学生到国内制造工艺相对较好的工厂对口实习,其中有16名学生的实习由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安排。孟少农在最初的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副组长,负责集结和培养技术骨干。他凭着原来在清华大学任教等诸多条件,广泛招集人才,很快集合起新老技术人员近200人的一支精干队伍。1951年,汽车工业筹备组的培训班在清华举办,机械系的37名学生参加了这次培训,并悉数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最早的一批建设者。
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工学院师生并入清华大学,于是原机械系被分为机械制造系和动力机械系,并在动力机械系内设置了汽车专业和独立的汽车教研组。在这个时期,在国家工业建设的大背景之下,清华的汽车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56年,"汽车楼"和II字型的汽车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平房落成。汽车实验室中的转鼓、传动系、轮胎、离合器等试验台均装备完工,汽车教研组的教师也已经扩充至21人。
在"大跃进"时期,在国家"教育为国民经济服务,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下,自1958年起开始强调学生的毕业设计要真刀真枪地进行。于是,一系列名字带有那个时代印记如"井冈山"、"卫星"的汽车在学生们手中诞生了,其中便包括中国汽车史上的第一辆微型车。这辆旨在替代人力三轮车的微型车在清华师生的热情下被制造出来,车长2.7米、轴距仅1.4米、使用410毫升单缸发动机和无级变速器的这辆车曾在那时被用于北京的"出租车"。这个项目甚至得到当时周恩来总理的鼓励,周总理曾多次试驾该车,并在后来金日成访问清华大学时,陪同他共同驾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