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114.HK,下称“华晨中国”)公告称,作价6000万元向大连华夏北方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大连华夏”)出售沈阳晨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下称“沈阳晨发”)75%股权。
在今年1~7月中华品牌销量同比下滑23.08%的情况下,业界将华晨中国此举理解为华晨汽车的自救,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6000万元对于亏损动辄数亿元的华晨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改善业绩?
公告指出,由于沈阳晨发的主要业务为向“中华”业务提供汽车零部件增值服务,因此,随着上市公司于2009年出售“中华轿车”业务后,零部件业务已非公司核心业务;此外,“中华轿车”面对的竞争日益激烈,主要给“中华”配套的零部件业务也已连续两年录得亏损,拖累集团整体纯利。而出售完成后,沈阳晨发将由华晨中国直接拥有25%权益,预期将就2011年度确认盈利38.1万元。出售所得净额5960万元,将用于一般营运资金所需。
沈阳晨发成立于2003年6月,是由华晨中国全资筹建的外商独资企业。主要从事汽车发动机相关零部件的研发、生产装配及销售工作。公司有2条设计年产量5万台/套的发动机生产装配线,2条华晨1.8T发动机主要零部件机加工生产线。根据公告,沈阳晨发去年及今年截至6月30日分别亏损59万元及440.6万元,亏损有扩大趋势。
华晨中国认为,出售沈阳晨发75%股权有利于集团整体表现,也符合公司重新专注于轻型客车及宝马轿车业务的策略;此外,在出售事项交割后,公司将继续持有沈阳晨发25%股权,沈阳晨发因而可成为合资公司,借以继续享有税收优惠待遇。
对此,有媒体评论认为,“华晨交出发动机主要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权,是放弃"中华"品牌,专攻轻客和华晨宝马的精选结果。”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汽车行业研究员刘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从财务状况来看,华晨中国的资金仍比较紧张,且近年来公司业绩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
刘峰指出,根据华晨中国2009年~2011年的中报显示,对应时期内公司的总收入分别为53.98亿元、51.19亿元和31.67亿元,而去年及今年中报显示的净利润分别为9.4亿元及5.09亿元。而出售沈阳晨发后,将有助于公司甩掉不良业务,明显改善报表业绩。
“重生之道”何在
记者通过多方查证得知,此次接盘沈阳晨发的大连华夏,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为3.6亿元,是一家以项目投资为主营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而沈阳晨发的实际控制人为大连市工业发展投资公司,亦为国有独资公司,主要职责是根据市政府授权,负责全市国有企业的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2006年,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亦曾将其持有的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即“华晨金杯”)9.9%股权转让给大连华夏。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连华夏接盘沈阳晨发或许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将华晨中国旗下不良资产转移到大连市政府管辖之下,对于华晨中国来说既无增加成本的担忧,也能把上市公司业绩做好,可谓“一箭双雕”。
然而,“报表业绩只把公司运营做好的一面展示给投资者,的确能让资本市场对公司业务有较好的印象,或许能短期内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但出售零部件业务对于华晨的发展来说并无实质性帮助。”业界评论员张志勇认为,此次出售所得净额5960万元对于增加华晨中国现金流的作用也不大,而对于亏损动辄数亿元的“中华轿车”来说,更是九牛一毛,意义甚微。
此外,“从2002年以来频繁的人事变动对于华晨的发展也是个很大的伤害,领导班子的变动导致整个企业战略和品牌理念难以持久执行,而华晨目前对于“中华轿车”品牌规划仍缺乏清晰的思路,还是一味靠华晨宝马的"输血"来支撑自主品牌的发展,没有真正形成"造血"功能。最新产品H530不但没有摆脱宝马的影响,并以此成为其营销卖点,进一步加深了对宝马的依赖。”张志勇指出,“中华轿车”的发展跟华晨中国是脱不了关系的,无论是出售零部件业务还是“粉饰“报表业绩,都不能解决华晨面临的发展困境。
刘峰亦认为,“中华H530就是宝马530的翻版,但学人者生,似人者死。尽管大家都是从模仿起家,但要真正走出来,做自主创新才能活下去。倘若"中华轿车"始终不走出宝马的影子,最终只会死路一条。”
“对于华晨来说,通过与其他企业重组,才是真正的"重生之道",而中华品牌也应放到整个华晨集团的重组整合中去。“张志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