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世界电动车大会前,美国通用汽车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因为沃蓝达的增程式驱动方式,国外媒体炮轰它不是一款电动车,当车辆加速时,动力主要来自所搭载的汽油引擎,电动马达仅仅为转向系统提供了动力,这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运作原理很相似。这些媒体认为,沃蓝达只不过是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但是通用公司却一直对外宣传它是一辆电动汽车,以此吸引消费者。
在EVS-25专访中,《汽车商业评论》向通用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提出了这个问题,甘文维斩钉截铁地认为沃蓝达属于电动车,理由是沃蓝达在任何时间点都由电机来驱动,汽油引擎与车轮根本就没有机械联系,引擎的作用是在电池即将耗尽的时候驱动电机,再由电机驱动车轮。
其实我们对这个问题毫不关心,名称上的差别只是文字游戏,重要的是产品能够节能减排,而且节能减排的效率越高越好,至于它是通过哪种技术、哪种路线,何必介意。
就这一点来说,通用雪佛兰沃蓝达称为“纯电动”可能涉嫌名不正言不顺,但它无疑是目前最为实用、最有商业化前景的“电动车”。在纯电力驱动下,它能行驶40英里,电池用尽后,靠汽油发电,沃蓝达的续航里程达到300英里,用普通家用电源充电只需3小时。
60公里可以应付大多数人日常上下班的需要,3小时充电时间也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一旦跑远途,在电池耗尽的情况下能再跑450公里,这一解决方案基本解决了电动车的最大瓶颈:里程恐惧。
里程恐惧就是驾驶电动车时还未到目的地而电池耗尽的心理恐惧。尽管大多数人90%以上的时间是在上下班途中和市内道路驾驶汽车,但即便只有1%的机会去未知地区或长途,就能让电动车被淘汰。
在现阶段,克服里程恐惧、增加电动车实用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增程。尽管在增程阶段会使用汽油,但那不是天天要发生的事,又能以防万一,所以沃蓝达成为在节能减排和实用性天平两端达到最好平衡的范例,其商业化前景也最为乐观。
如此务实的通用也会做一些似乎遥不可及的务虚之事,在EVS-25发布国内首个针对未来城市交通规划的综合性研究报告——《“2030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蓝皮书》,致力于分析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之道。
在甘文维的描述中,未来的汽车将颠覆传统概念,车、路、人、互联网融为一体,通过车载信息处理、全球定位导航系统、车车交流技术、无线通讯和远程感应技术实现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兼容,那将是一个零油耗、零排放、零交通事故、零拥堵的美丽新世界。
《汽车商业评论》发现,通用理想中的“车联网”与本刊2010年3月刊文章《电动车?不!是互动车》中描述的互动车如出一辙,只不过那是一个比纯电动、氢能车更加遥远的美妙蓝图。
蓝图很远,沃蓝达很近。专访最后,《汽车商业评论》告诉甘文维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记者住所所在的单元,每天能看到一根长长的电线连着插线板从4楼阳台上一直垂到地面,插线板外面包着两层塑料袋,大部分时候能看到一辆电动自行车在旁边充电——中国人民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冲进交通的电气时代。
《汽车商业评论》:沃蓝达在40英里以后靠燃油发电,然后驱动车辆,理论上这比燃油直接驱动车辆多了一道能量转化,势必效率低一些,为什么沃蓝达不采用效率更高的电池加高效燃油发动机?也就是混合动力模式。
甘文维:我们的理解是经过内燃机到发电机,发电再驱动电机,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是比直接用汽油驱动效率更高的,通用曾有过这方面的试验对比,但具体实验数据我手边没有。
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进入海外的第一市场?现阶段是不是形象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决定,因为中国本身在全球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把中国选为和美国同为战略级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很难的决定。
电动车最终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话还是会对销售和利润产生影响,但新技术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成本会高一些,对中国也是一样。我们觉得这是发展的趋势,希望大家一起把这个方向推进下去,随着量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成熟,会把成本不断降低。现阶段推广沃蓝达除了商业层面以外,还有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的意义,也是我们要考量的问题,希望能够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也有这个责任在里面。
如果沃蓝达获得成功,通用是不是又回到世界汽车领导者的位置了?
通用汽车并不是回到技术领先的位置,我们现在在世界整个汽车行业里也是领先地位,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汽车。
沃蓝达的进入方式是直接进入市场,卖给大众,而不是像聆风一样先做示范运行,从这点来说我们似乎并没有正面竞争。
想知道这两款车的未来表现一定要了解两款车的差别,聆风是一款纯电动车,没有续航能力,只有电池车的一段续航。而沃蓝达有超过500公里的续航能力,这和聆风有本质上的很大差别。
聆风的电池相对比较大,它在惟一的模式,也就是纯电动模式下行驶里程能长一些,但是沃蓝达电池相对比较小,续航里程加在一起的话会比聆风的大得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车,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