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令世界瞩目的国际购并,圆满结局众望所归,国际舆论好评如潮。吉利使发展中的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向高端提升的宝贵资源;福特完成了“一个福特”的战略转型,避免了重蹈通用、克莱斯勒濒临破产的厄运;沃尔沃获得了新生,找到了重振旗鼓、再创辉煌的海阔天空。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通过国际资源整合来抗御世界经济危机,无疑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掀开沃尔沃神秘的面纱
不到哥德堡,无法掀开沃尔沃神秘的面纱,永远不会了解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底蕴,当然也无法分享李书福的战略视野和睿智。
1927 年4 月14 日, 第一辆沃尔沃车型OV4(雅各布)从哥德堡工厂下线,从此,一个豪华品牌开始了八十多年的传奇发展历程。
Volvo 是拉丁文,意思为“滚滚向前”。沃尔沃的标志被称为“铁标”(Iron Mark)。意为坚硬、安全。
对沃尔沃而言,这一现代化的企业品牌标志也代表沃尔沃对客户所做出的安全、品质、环保、设计的承诺。
“车是由人来驾驶的。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指导原则必须是——安全。”从公司创立之初,两位创始人阿瑟•格布里森和古斯塔夫•拉尔森就确立了以安全为核心的造车理念。
在哥德堡,参观了沃尔沃总部的安全技术中心,才知道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是依据什么制造出来的。
自2000 年更新改造重建以来,沃尔沃汽车安全中心已经完成了两千多次的碰撞测试,沃尔沃汽车多项安全技术创新都归功于此。
该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测试设备,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安全技术数据库。目前每周有十辆汽车在该中心接受碰撞测试,采集对比各种安全数据。沃尔沃汽车安全中心的功能是再现各种类型的事故现场,它的碰撞测试实验室里配备了两条车道。
一条可调整的活动车道,调整角度最大为90 度,能为车辆在不同角度和不同速度下的正面或侧面碰撞创造条件。
一条是永久性固定车道,能满足汽车从0 至120 公里/小时的加速全过程。此外,该实验室还可以做汽车翻滚测试以及与动物或周围物体相撞的一系列测试。每年总共有大约400 次的碰撞测试在这里完成。
汽车一次一次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发生碰撞,一次碰撞实验就要花费数万美元。每一次设计、每一款新车,沃尔沃的安全设计,缘于这样的破坏性实验。
在长达八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沃尔沃持续投资,在安全方面不断创造发明,。汽车安全车厢、安全玻璃、安全气囊、ABS、儿童安全座椅、侧撞保护系统、城市安全系统、全力自动刹车和行人探测碰撞警示系统等等,都是他们的杰作。
由于沃尔沃轿车的突出安全表现,1972年,美国交通部专门采购了一批沃尔沃轿车作为美国道路交通工具的安全车型标杆。而后,每年美国交通部交通安全统计数据公布,沃尔沃轿车始终是最安全的车型品牌。
目前汽车驾乘中人人佩戴的三点式安全带,避免和减轻了世界上无数次事故的人身伤害,也是沃尔沃免费向全球汽车厂家开放的安全技术。
沃尔沃汽车的愿景,是在2020年实现"零伤亡、零排放“的宏伟蓝图,沃尔沃将为世界汽车文明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沃尔沃还拥有全球最高水平的汽车道路试验场,全球最高水平的汽车制造工厂。沃尔沃丰厚的历史积淀,不光引领着全球汽车安全潮流,在节能、环保领域,更是行业的翘楚。
1986年,沃尔沃汽车投巨资建成了世界领先的风洞技术中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可以完全模拟车身周围和车底气流的风洞。已经升级后的新风洞使用了最前沿的空气动力学技术,从设计上可以保证精确再现汽车在真实道路上以最高250 公里/小时车速行驶时,汽车周围和车底的气流,更好地确保了汽车空气动力特性的完整性。
风阻永远是交通工具能耗的“天敌”。沃尔沃风洞实验中心令人叹为观止,高达八米风扇直径,强劲并且可以变频的风速,能使试验汽车在迎风、侧风等不同风向、风力情况下来测定风阻,给出科学修正数值,从而使汽车设计实现风阻最小化,实现了最大限度节约能耗。
早在1970 年,沃尔沃就开始研究如何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1972年,沃尔沃率先向联合国提出了汽车的环保责任,并在联合国设立了沃尔沃环境奖,鼓励全球青少年热爱环保事业,对有特别创新技术的青少年给予奖励。
1976 年面世的沃尔沃240 车型上,配备了沃尔沃全球首创的带有氧传感器的三元催化转换器,这项世界汽车环保的技术革命,减少了约90%的有害物质排放。
在瑞典,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沃尔沃的丰富内涵,打开视野进一步观察,ABB、宜家、爱立信、萨博,这些从瑞典出发走向世界魅力四射的国宝,它们的产品,豪华不奢华,简约不简单,低调不失时尚,精致而又实用,处处透着美的质感,其中深埋着的底蕴,或许就是诺贝尔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们非常感兴趣,为什么在北欧这个人口不足900万,面积只有45万平方公里的国度里,竟然能孵化出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发育这些企业的文化又是怎样的DNA呢?
挖到了世界汽车宝藏
吉利并购沃尔沃,获得了100%股权的珍贵资源。打开这座世界汽车工业宝藏的大门,人们眼前一亮,那是一长串财富的清单——
吉利得到了沃尔沃商标的全球所有权和使用权。包括轿车、SUV、MPV、十座以下面包车、1.5吨以下轻型卡车和其他总量5.4吨以下的所有其他车辆(商务车和公交车除外);
得到了涵盖发动机、整车、平台、模具、安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领域10963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
得到了拥有83年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开发经验、数据库齐全、设施完整先进、卓有成效的数字化汽车设计开发平台,拥有四千多名高素质科研人才的研发体系和能力;
得到了沃尔沃10个系列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全时四驱轿车及核心零部件技术、3个高效节能环保的产品平台及发展升级策略;
得到了全球领先的油电混合汽车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
得到了哥德堡托斯兰德、比利时根特市、乌德瓦拉、马来西亚4个整车厂约56.8万辆的物理产能及先进的制造装备和设施;
得到了一家发动机公司,三家零部件公司,一个拥有40%股权的生产变速箱、悬架及底盘附件的公司,以及面向全球市场的仓储物流中心;
得到了分布于一百多个国家的两千三百多个网点的销售服务体系;
……
共享沃尔沃这家世界豪华汽车品牌的重要资源,正是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战略目的所在。
我认为,李书福的这个行动目的,就是如何合法而巧妙地获得完整而高端的汽车知识产权,告别中国汽车工业亦步亦趋的无奈跟随,踏上自主品牌走向世界的“康庄大道”。
八年的孜孜追求和两年多的艰苦谈判,吉利终于使中国拥有了第一个豪华汽车品牌,过去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惊天逆转,中国从此踏上了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之路。
现在,挖到了世界的宝藏,李书福已经不是喜极而泣的心情,而是整装待发开始新的万里长征。
然而,正式签约的2010年3 月 28日,参加签约的福特首席财务官路易斯布斯脸上露出了一丝复杂的表情。鼎盛时期的1999年,福特用64.5亿美金买下了这个以安全著称于世的世界豪华车品牌,经多年努力拼搏,却碰到全球金融危机。
路易斯布斯这种表情转瞬即逝,而李书福这时主动起身,握手并拥抱了这位历经沧桑却不露声色的福特高管。
1999年,初出茅庐的吉利仅仅年产几百辆汽车。2010年,在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变局中,为了“瘦身”自救,福特以壮士断腕的气度,用18亿美金把它卖给了如今崭露头角的中国民营企业。
汽车业界有口皆碑,福特对于沃尔沃,情深意浓。在过去十年里,福特为沃尔沃的研发等投入不低于百亿美金,而一直以安全技术著称的沃尔沃,在自身的滚动发展中累计投入也高于百亿美金。加上之前福特购买沃尔沃时用的64.5亿美金,福特掌门人穆拉利做出的几乎是高达三百亿美金资产的出售决定。
所以,要出嫁这样一个宝贝女儿,福特和穆拉利在感情上和利益上都难以割舍。但是,穆拉利十分清醒,作为当年波音的CEO,经历过惊人的相似困境,是他果断决策力挽狂澜,使波音转危为安。
签约式上的中国团队,他们的心中不光多了一份中国人的骄傲,更多了一份对沃尔沃的责任,多了一份对福特的尊敬,由衷的喜悦和感佩之情,催化出激动的热泪隐含眼眶。
福特最终看上了吉利,是与其说“出售”,不如说是“相托”。穆拉利感觉到李书福值得信任,吉利是能以身相托的企业。因为穆拉利在波音公司工作期间曾经与李书福打过交道。
此后的交流,穆拉利显然高度认同李书福造车的观点。李书福认为,汽车业是高度市场化、高度竞争的行业,汽车企业需要做到规划的长期性、连续性,规模的合理性,竞争的灵活性,战略的全球性以及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这五个特点,决定了汽车工业比较适合在民间发展,因为“只有民间才高度关注市场内因”。
所以,福特并没有因为吉利的民营成分、对它卑微的血统抱有偏见,反而更加肯定了吉利的市场经济基因。他们更看好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一定会使吉利这类企业发展得更好、更快。
一座富可敌国的世界汽车宝藏,只花了18亿美金,这当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大家首先关心的是钱的问题,并购沃尔沃,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也不是钱少就买不来的。”李书福回答媒体提问时,意味深长。
世界舆论好评如潮
作为吉利向全球化进军的重大突破,2006年收购英国锰铜汽车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2009年全资收购澳大利亚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DSI,2010年成功并购沃尔沃。
这些有着近百年历史受人尊敬的国际化企业和行业的领导者,由于一场全球金融风暴,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受到了重大冲击而发生了巨大改变。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且不说动荡中塔塔收购路虎、捷豹,沃尔沃的产权再次变更,印证了世界经济的波涛汹涌。即使目前风头正劲的宝马汽车,在50年代中期也曾因为经营不善而换主后,才有今天的柳暗花明。
变局中,价格不等于价值,时机就是转机;变局中,有时候买就是卖,卖就是买。买家卖给了对方机缘,卖家其实买了重装上阵的条件。
一场惊世骇俗的国际并购,引起世界舆论好评如潮。吉利、福特、沃尔沃各得其所,圆满结局众望所归。
在整个收购谈判过程中,通过中外媒体的报道,能清楚地感觉到当事者各方的愿望以及事态的发展方向——
国内媒体报道,对于吉利收购国际汽车名牌沃尔沃,“天时、地利、人和”三脉均已打通。上网看看,民间、官方同声气和,从怀疑到鼓励、从担心到“力挺”,一波接上一波、一浪高过一浪。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对媒体的表示,基本反映了我国官方机构的趋同。他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有利于有效利用中国的资金和外汇储备,增加国际并购的经验,对在国际合作中获得技术和品牌非常有帮助。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汽车销售快速发展,更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作为支撑,而并购是很好的方式,这将有利于企业现代化的进程。”
仔细玩味外媒的报道,更是一件非常有趣和颇受教益的事情。
BBC英国广播公司以“福特同意将沃尔沃出售给吉利”为题大篇幅报道。报道称,所有的利益行业分析人士都表示,这次收购对沃尔沃来说,是个好消息。
美国国际商业周刊表示:“如果吉利的收购成功,将会拯救沃尔沃。”
著名的Nomura机构的特别分析人士麦克尔.天达表示: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市场对沃尔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福特汽车向中国民营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出售旗下知名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的交易 ,将有助于吉利进一步实现全球扩张的战略, 另一方面,福特也可以摆脱每年为这个品牌买单的窘境。”
《瑞典日报》 以“瑞典汽车史上的新篇章”为题报道说,“ 沃尔沃轿车占领中国市场的步伐又往前迈进一步。”
沃尔沃家乡哥德堡的报纸《GT》认为,“这桩交易是沃尔沃在瑞典生命的复苏。”
瑞典的一些媒体也改变了起初的怀疑态度,转而支持吉利收购沃尔沃。瑞典最大的日报《每日新闻》发表评论说,近一年来,沃尔沃上上下下处于一种没有着落的惶惶不安的境地,一些重要的决定不得不推迟,这非常不利于沃尔沃的发展,吉利准备收购的消息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报道说,“只要吉利能对沃尔沃有长远的认真考虑,就没有理由批评这宗收购案”,也许中国人能给沃尔沃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桩交易在瑞典也让人心潮起伏,毕竟这是瑞典第二次看着自己的产业象征卖给一家外国企业。”
外媒报道说,“沃尔沃的母公司福特正处于“刮骨疗伤”的重要关节”,尽早给沃尔沃找个好“婆家”,成为福特公司和美国朝野一致的看法。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正因此,美国监管部门自然而然没有施出所谓的“危及美国国家经济安全”等杀手锏——更何况,瑞典沃尔沃是‘外来的孩子’”;
外媒报道说,“对于欧盟尤其是瑞典而言,无论是政府还是工会,他们已经意识到,旷日持久的出售拉锯战中,沃尔沃早已元气大伤、“虎落平阳”。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市场前景,中国无疑成为他们最后的希望寄托所在。吉利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意味着钱多、市场广阔,还有‘民企身份’这一属性——爱面子的欧洲人,更愿意将企业卖给中国民企,而非国企。于是,欧盟就以“时不我待”之效率,迅速完成了审批。”
外媒报道说,瑞典工商大臣默德·奥洛夫松的态度颇为中肯:“政府方面欢迎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是汽车工业的未来,对沃尔沃来说,在这个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还因为沃尔沃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找到一个既拥有足够财力又具有足够持久力的买家。”
媒体报道说,2010年10月中旬,瑞典五金工会主席斯蒂芬•罗夫万在参观吉利宁波工厂后表示: “沃尔沃有着全球汽车业最先进的研发团队,吉利有着对中国市场深刻的了解。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可以把两个兄弟公司带向更美好的未来。瑞典五金工会支持吉利并购沃尔沃,并且也希望这种支持能一直延续下去。”
有媒体报道,“GEELY”“Li Shufu”,自从吉利收购了沃尔沃,这两个词就在沃尔沃欧洲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中间流行开来。
当中国记者探访沃尔沃工厂时,发现工人们对“吉利”和“李书福”的名字很熟悉。他们都会发“GEELY”和“Li Shufu”的音。还不断问记者“我们的发音对不对”。
但是,由于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到吉利和李书福本人,对他们来说,“GEELY”、“Li Shufu”以及中国企业,更多的是好奇和想象。
互联网对于国际上民间交流,贡献真是太大了。顺便链接几位外国朋友的评论,听听他们在想什么。
网友普瑞芬斯.瓦尔法:“酷!一个和福特完全不同的强有力而又野心勃勃的领导者,我认为沃尔沃大有可能拥有一个新的未来!”
网友曼加艾尔蒙德::“战后六十年是瑞典的最繁荣时期,此后我们坐享福利。只有现在我们意识到在走下坡路。这是亚洲崛起的时候。”
网友阿法费瑞.金娜:“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人,他们也十分注重细节。我们必须适应这个世界新秩序,中国的巨大市场也是我们的市场。学学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吧,不要总像是‘压路机’,这才是成功的基本前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