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或加速日本关键零部件国产
主持人:这次日本地震对汽车产业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影响,那么您认为其影响显现在哪些方面?
赵英:从全球来说,这个灾难发生在全球汽车工业王国,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全球性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整车的生产,日本本土八大汽车厂都减产。
第二个层次,由于全球产业链纵向的分布,日本大企业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考虑,很多高端零部件在日本,没有扩散出去,从发动机、变速箱,到一些小的但是附加值高的东西。由于小零部件厂、原材料厂停产了,导致其他国家不能生产汽车了。
牵扯到中国的一些零部件,目前我看到的情况,供应感到紧张。但是由于库存还没有用完,现在据说还都没有停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日本东北的四个县生产恢复我觉得很困难,加之核污染情况,如果要重新启动的话,从目前来看,至少得半年以后。这个会不会对中国已有的日系的厂组装产生影响,因为肯定有很多零部件还在日本整车厂生产。另外有一些小零部件厂遭受灭顶之灾,日本本土的整车厂已经难以为继了,其供应就会出现问题。
日本本身这种生产方式,导致工程量特别脆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精确生产方式,库存就少。起码本土的零部件库存基本没有,所以一震以后,基本就瘫痪了。因为日本本土零部件厂一般围绕整车厂三公里以内,直接送到生产线,根本没有库存缓冲,零部件就非常脆弱。虽然在中国肯定是有库存,因为这是跨国生产,但是这个库存能使用到什么时候无法估计。从目前核污染情况判断来看,半年之内肯定对中国一些日系厂的组装产生问题。除了八大汽车厂基地都已经毁坏了以外,哪些小企业它遭受灭顶之灾了咱们不知道,如果这些小企业不能恢复,那产生的问题可能就很大了。
王小广:首先,对日本来讲,它的产品需求在震后也被抑制了,部分缓和了生产不足造成的供应短缺情况。
第二个方面,对欧美、中国是个机遇。欧美企业通过加强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替代。我们也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扩大生产,甚至产业链延伸布局。
但是中国一个最大的问题不是零部件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我们没有强势的汽车品牌,我认为自主创新这个话题要讲起来:第一条你就要强势的汽车品牌,然后来带动产业链。产业链是独立的,我不认为产业链是全球完全的融合、交融。我觉得要培养起来几个强势品牌出来,自身组成一个产业链,自己所谓的零配件,这个零配件一定是跟强势品牌结合起来的,然后国际上要你融入我这儿,不是我融入那个。我的核心观点是,纯粹的谈零部件,我认为是不行的,一定得强势品牌才行。
我们今年汽车市场可能会达到两千万辆净增量,再过十年,可能中国这个市场要增加到五六千万辆。全球过去五千五到六千万辆年销量情况下,诞生了有五六个世界性的跨国的汽车品牌,它形成了五、六个产业链。中国这么大的销量,能不能形成两条全球性的品牌?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产业链,这是一个机会。离开这样一个自主品牌创新,强势品牌所谓的零部件是没有用的。
主持人: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产业链全球化采购是一种趋势。像日本这次因为地震所产生出来的影响应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赵英:对。这个说实在的,一般来说产业链要按经济规律评估,但是这次日本史无前例的大震灾,也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本身的产业链现在主要的还是单纯的围绕组装人家的车,组装人家的产业链,这个就有问题了。你产业链的完整性严重不足,特别高端的,高附加值的。运量大、低附加值的零部件会首先国产化,然后高端要掌握在原企业手里,这样就导致产业链的关键部分掌握在跨国公司,他又为了保证自己对产业链的控制,他就要放在自己手里。但是我觉得通过这一次也有一定的机遇,为什么呢?在日本本土可能有些东西就恢复不了,要向中国转移。
再一个,也得评估今后的风险,日本核污染,对东北四县,要在原地重建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国这一块实际制造会越来越大,某种程度上还加速向中国转移,还有这种机遇。
大市场必然导致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一个经济规模的问题。另外,我们自己也要反省,一旦产业链出现这样类似的问题怎么办?除了地震以外还可能发生别的问题,你比如两方关系、罢工等,所以我们大企业集团应该通过这次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提速,加速在国内供应,不能单纯的组装。
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中日汽车零部件贸易中,中国零部件进口大于出口,所以日本的瘫痪对我们零部件厂有很大影响。今年日系车恐怕在中国本土要推出新车要难了,新车要CKD组装,他没有组装能力,本土做车做不过来,散装更做不过来了,对中国也是一个机遇。
王小广:经济型车,中档以下国产车可能有很好的机会,有市场的机遇,零配件我也可以满足。因为我们还是成长还是比较快的市场,对我们国产车就是一个机会。
赵英:也加速了国产化的意愿,不得不国产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