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专题 > 2011商用车发展交流研讨会 |
【编者按】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承办的2011(第四届)中国商用车发展交流研讨会于2011年6月23-24日在北京广西大厦举办。会议继续围绕"探索中国特色商用车产业发展之路"这一永久主题,并以"技术升级与核心竞争力"为年度主题展开论述。
下面是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黄刚先生的发言《商用车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黄刚:各位嘉宾,各位朋友,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探讨商用车行业可持续发展,我来自东风商用车。为什么要讨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我们这一个行业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行业发展的方式产生重大的挑战,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这个行业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刚才各位专家和领导已经讨论到了,我们行业的需求已经在发生变化,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商用车的行业,比如说中重型商用车行业,过去十年时间以年均20%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去年中重型卡车的需求达到了129万台,这个水平代表着全球中重卡市场49%,接近一半。去年年底在北京有一个重型卡车论坛,在这个论坛上主持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2010年预计达到130万台,对于2011年的预测以及今后中期的预测大概中重型卡车中国需求量多大?出现相反的意见,一是高速增长,二是不会增长甚至会下降,观点非常的对立。去年年底各个卡车制造商,特别是重卡制造商对今年市场的预测和销售计划预测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径向,制定了相对乐观的计划。
事实上从今年情况来看,前五个情况来看与大家预期发生很大变化。一季度中重型商用车保持增长,但是同比出现了下降,恰五个月中重型商用车同比下降了3%,全年的预期可能不太会高于去年。
行业需求的环境实际上在发生变化,在持续高增长之后,我们应该对中国的经济应该抱有比较乐观的判断。张会长刚才讲到交通运输行业对于我们中重卡车的需求应该保持比较高位的增长,超过100万台的量已经非常大的量。作为卡车制造商不应该期望,还会在这上头有更继续高速的增长,100万台应该感谢我们中国一个大市场能够我们卡车制造商这么好的有利的条件,本土市场这么大。第二个环境的变化是法规政策的环境,过去这些年来,我们中国政府不断的颁布了在环保、安全,以及节能排放方面相关的技术法规和相关的政策。这对于我们行业的环境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我们越来越高兴的看到中央政府在执法方面越来越严格,而且也越来越有效果。比如说刚才大家都谈到的超载的问题已经得到显著的有效的抑制,为什么?中央政府采取了非常有利的措施,我们采用了计重收费很好的机制,我们曾经出台了1589这样一些技术性的法规。也有通过公告的准入来进行限制,但是技术收费最有效的,如果你超过一定的吨位,实际上你的运行费用显著增加,用户就会理性的判断,这是非常有效的机制。
更重要,我们看到在7月1号即将执行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这个条例一定会使超载得到进一步遏制,不仅在有计重收费条件下的管控,有计费系统限制下超载受到限制,而且在其他等级东路上都可以有效的限制超载。在其他的方面,比如说安全方面,工信部对于IBS防护装置与安全相关的技术规范的一次性的检查力度非常大。如果不能够在这些项目上具备生产一次性就会从公告目录上取消他的产品。现在工信部和交通部都在对油耗的商用车油耗限制在必须要求,这都有利于我们行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另外一方面,法规的加严,另外一方面也会带来新的挑战。车辆的成本将会增加,另外技术的壁垒也会提高。第三个重要的变化是竞争格局,竞争环境的变化,我们中国本土的卡车制造商,在国内还比较有竞争力的,99%的市场是由我们民族的品牌占领的。目前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它的份额还很低,而且我们中国的卡车制造商也在走向海外。张会长刚才讲到,我们在很多新兴市场,中国企业非常活跃,另外一方面也看到全球卡车制造商,因为我们这块非常有吸引力的蛋糕在这儿,所以都来到中国,上海车展国内参展的热情好象不如国际品牌热情高,连达夫这个品牌都看到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国际竞争实际上也是国内,海外市场咱们国内的厂家也会过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第四个方面重大环境变化是运输行业本身的变化,我们实际上都讲汽车行业,汽车行业是什么?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是为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的,我们是运输行业的服务商。因此我们的客户,我们服务的对象,他们在快速的变化。运输行业在不断的走向集约化、效率化、专业化和智能化,会给我们行业带来很多的挑战。运输行业本身它内在的盈利的机制,盈利的模式也在开始发生变化。比如说过去在煤炭运输,实际上通过超载来盈利的,超载的那部分挣的钱给自己,剩下来的交养路费或者干什么去了。但是现在超载得到严格限制之后,靠什么来盈利,必须靠效益,张会长刚才讲到了,过去叫多拉慢跑,我们说少拉,快跑,高效,将会带来盈利模式的变化。我们的客户的对象车辆的拥有者、购买者现在会变得越来越理想。我们东风的分析新增的客户实际上越来越少,保有客户越来越多,新增的客户每年实际上不到50%,今后可能换购可能会越来越多,老客户会有更多的购买经验,购买力也会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什么?行业的客户在集中,我讲的是什么大客户,物流公司将来越来越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导,而不是个体的卡车运输户。目前70%的卡车的用户,未来也会发生变化,物流公司的决策更加理性,不仅仅是价格决定他的购买。
再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成本环境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咱们中国卡车制造商,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成本竞争力,但是现在这样一种成本竞争力越来越受到挑战。以卡车为例,我们这个车刚才陈先生讲到,我们一个车,一个牵引车在10吨左右都是钢材堆积起来了,原材料不断涨价,卡车制造商站在比较受挑战的一个中间环节,上游的原材料和能源,下游的客户的价要求,中间这一段,其实我们是挺受挑战的一个环节。原材料涨价是没有商量,特别是中国的原材料的价格,我们中国本身也不能够左右。我们很多依赖于进口,铁矿石、原油,我们依赖于进口,只要中国购买,全球行情就上涨。所以就是说原材料的价格对于我们成本构成很大的挑战。另外,我们一直认为我们中国的成本竞争力是来自于我们低廉劳动力,但是这个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中央政府提出来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二五规划提出来要把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当中分配的比重要加大,这就是总体的政策将会使我们劳动力的成本将会提高,这是有利于我们国计民生的方向。
我们国家人口红利将逐步的消失,从这个角度看劳动力成本也会增加。还有汇率问题,我们人民币将会渐进的升值,这个趋势,我想是比较肯定的。我刚从巴西回来,巴西现在的成本会非常的高,巴西的铁矿石卖给我们中国相对来说还是有比较优势,他有资源优势,他的铁矿石出口到我们中国。但是反过头来,从中国进口钢材,我想不通为什么这样,舍近求远,我坐飞机两万公里才到巴西去,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他们的成本很高,他们国家制造业成本非常高,成本的升高与巴西的货币升值有关系的。所以我们中国,我们人民币的升值对于我们未来成本的竞争力,特别是我们走向海外的成本竞争力会带来很大的挑战。
在若干的重大的变化面前,我们这个行业,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实际上受到很大的挑战。用我们东风的理解,正在挑战我们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这些:
一、我们现在还能不能够依赖于市场和规模的增长而获得生存?过去这十年的时间,特别是近五年卡车制造商活的都很滋润,而且越来越多新的进入者,大大小小的,只要进来,因为市场增长,产能不足,大家都能分得一杯羹,去年市场增长接近50%,每个企业都达到他的目标。假如市场规模不再增长,或者阶段性出现下降的时候,我们大家还能不能有营运能力,还能不能生存和发展?这个问题是挑战我们的大问题。也可能在几年前,我们中国市场只有70万台的时候,我们大家还能够盈利,但是今天我们如果市场下降到70万台的时候,我们还有没有盈利能力?其实我是感到很怀疑。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成本增加了很多,而且我们又投资了新的产能,我们固定成本也增加了。我们在增长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也会放松的管理,我们变得大手大脚起来,我们投资了很多的设施,也不一定说一定是我们生产经营所必须的。
二、价格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价格能不能作为我们在中国或者海外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目前咱们国内厂家的竞争,因为产品相对来说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的,主要靠竞争,价格的竞争,客户对价格也会非常敏感。我们看到过去六年原材料的价格增长了60%,技术法规也在不断的升级,但是卡车的价格以6×4的牵引车来说,卡车的价格逐渐下降5—15%。成本的增加,法规的升级,人民币的升值,这样的成本因素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我们还会有多少降价的空间?中国制造还会有多长时间成本优势?
三、我们是不是还能够依靠低水平同质化的产品来获得发展,来赢得市场?国内我们产品技术,特别在质量和特性方面跟国际的品牌坦率的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国内本身各个厂家之间的差距就很大。在今后,全球化竞争格局下,我们以后这种方式还行不行?很多的厂家是一个简单的装备厂,还有很多拼装车,他们生产出来之后也能卖出去,之后低水平的重复,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简单的拷贝本土的某一个品牌的技术,我们就可以进入市场换一个商标,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再就是不规范竞争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应该说我们这个行业还有很多竞争的不规范。
不过在法规执行方面有打擦边球的情况,比如说我们上公告目录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规格,但是生产的时候不按照规格生产,降低成本迎合客户的需求。我们也有的企业不太关注社会责任,不仅仅说是产品不注重它的技术要求是不是满足安全、环保的要求。而且它的制造过程当中不能够以人为本,不能够保护环境,不能够节能降耗,产品销售之后对客户服务体系没有保障,这些我们还能不能继续下去?还有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头,我且不说在乘用车方面,我们本土的品牌遭到很多的非议,在我们商用车行业,我们自己的本土的品牌,民族的品牌也遭到我们自家兄弟的简单的复制。我们的品牌如何去发展?这些不规范的竞争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四,我们中国企业现在进入海外,我们出口只是为了短期的销量吗?其实我到海外市场去跟我们国外的客户进行交流,很多的客户其实很关注中国的品牌,但是有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不安,因为我们在一些市场并不太受欢迎,不光是客户层面,有可能从政府方面的,冲击了当地的本土的品牌。金融危机之后马上政府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我们中国的企业就马上退出市场,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中重型卡车再进入俄罗斯的难度非常大,09年几乎没有,去年开始有零星的进口但是非常困难。
在外国人的眼里,特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外国人眼里,他看中国制造什么样的印象?往往是说低价的,但是同时是低质量的。如果是这样的一种印象,我们的汽车行业本土民族汽车的品牌进入海外市场,带来这样的印象,是一个会对别人的民族行业造成致命的打击,是一个低廉,低质的印象。我们还能不能持续?今天你在市场上卖一万台,两万台,未来你还能不能在市场生存?任何一个中国品牌进入海外,人家看你不是这个品牌本身,而是看你背后的中国。
我们未来怎么办?以东风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国的企业商用车的行业像张会长讲到的,要成为我们汽车行业做强做大的排头兵。
首先,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够培养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才能够用我们的独特的技术为客户创造差异化的价值,才能够满足不断加严法规的要求,才能使我们成本保持竞争力。轻量化本身就是技术,不仅仅是轻量化,在满足环保方面怎么样以低的成本满足环保要求,同时达到降耗的效果,这是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创新是非常核心的,没有技术创新你就没有品牌的领跑,不论在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
第二,品质和品牌,质量和品牌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是希望能够通过质量的提升,来提升中国品牌的价值。中国市场99%由中国品牌占领,主要还是价格。如果成本的优势在减弱,特别是国际化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都在开发面向新兴市场的卡车,那个时候客户还能不能够只给他1%的份额?再说我们中国自己,我们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技术法规的推动,将会使我们产品的成本也会提高。我们在提升质量过程当中,我们价格竞争力也会削弱,因此这是品牌的灵魂。产品竞争力最后体现在还是品牌的信任感上,通过质量和技术的提升来支撑我们品牌的信任感,通过品牌的打造,反过头来又可以规避不仅在中国市场,而且在全球市场低水平的价格竞争。
第三,精益管理。我们被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宠惯了,管理的精益还是粗放,大家都能够存活,如果市场出现阶段性波动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有盈利能力?如果不是,我们就可以考虑要从严管理,管理精益化,去消除浪费,去进行精益生产、经营、投资。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需要这产能的时候,错误的时机做了错误的决定,最后本来可以保持盈利能力,结果你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包括现金流,所以精益管理可以提高我们抗风险的能力。
第四,为运输行业服务。我们不仅要提供好的商品,还要为运输行业提供相关联的服务,包括汽车融资、后市场这块等等。
第五,全球化,去年中国中重卡市场代表世界市场接近50%,金融危机复兴后,中国市场可能代表1/3,欧美市场代表1/3,还有1/3其他的国家。我们中国企业相对来说,全球化的程度不够高,我们可能采用了全球化的技术,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把市场全球化,应该还有非常好的作为,特别进入海外市场,反过头来,海外市场的客户和市场环境给我们挑战会促进竞争力的提升,也可以让我们反哺本土市场,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会降低和平衡我们经营的风险。
最后是相关的建议:第一,政府可以为我们行业提供健康、公平环境的,政府过去做了很多努力,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第二,法规制定方面适应中国的国情,能够制定适合我们中国的环境,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包括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排放法规,欧洲马上要到欧6了,重点要把技术法规鼓励其降低油耗,现在换一个词叫降低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实际上就是降油耗。我倒是觉得,我们中国排放法规已经执行到欧洲四号这个阶段,欧洲现在政策的导向是这样,我们现在中国刚才张会长讲到,我们燃油的消耗会非常大,石油依赖进口,所以可以加大在燃油经济性方面的法规力度。排放法规现在还有一些相关条件并不是特别清楚,推进的节奏是要加以管理的。比如说排放法规不仅仅涉及到汽车制造商,油品能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跨行业的协调,这两个行业管理部门怎么去衔接,也要需要加以协调的。
第三,应对法规,行业要自律,需要去协同健康发展,我们可能是竞争对手,但是我们也是竞争伙伴,所以我们要共同去应对法规,应付法规不是对付政府,而是自律遵守国家法规,不要打擦边球。我们应对法规技术路线方面要去协同,有的时候五花八门的技术路线,实际上让我们企业研发投资的资源存在浪费,而且出现很多不规范的行为,还有对政府法规方面提一些合理性的建议,我们反过头来想我们也有责任,我们在法规制定的前期参与都是不够的。市场面的协同,现在接口标准不统一,很难推动行业的进步,这方面可以协调的,底盘和改装方面没有很好的配合,我们需要健康的发展,不要简单复制别人的技术走捷径。还有海外市场的协同,如果我们不能够协同好,就会全身而退,我们避免在海外的低水平价格的竞争,要保证我们产品质量,保护中国品牌的情况,要建立健全售后服务的体系,为我们当地客户服务赢得他们的信任,需要协同的与政府,与公众进行很好的沟通,传播中国品牌的形象,让他们理解我们,尊重我们,欢迎我们,使得我们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市场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协同发展,可持续,健康的运行。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