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速平很忙。6月中旬,刚刚从马来西亚回来,又即将于月底陪同北汽集团董事长、北京奔驰董事长徐和谊飞赴德国。
不同于以往的常规公职出差,谈到即将的德国之行,蔡速平情绪激动。“你知道谁会来吗?中国总理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都将出席。”他所指的,是北京奔驰股东双方(北汽集团与戴姆勒集团)就未来战略合作进行的签约仪式,这其中,包括业界早已知晓的北京奔驰即将于2012年投产的发动机工厂与研发中心。
显然,这不仅关乎北京奔驰与戴姆勒集团的战略合作,中德双方总理温家宝的到场,更将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高度。“这将会是一次重要的见证。”蔡说这话时,有些骄傲,“不止是产品,产能,关于未来如何持续发展,股东双方都确定好了。”
自成立就连续3年亏损,2009年首次盈利,2010年保持高速增长,北京奔驰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甚至有些突然。
速度与激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只不过,蔡速平不属于性格张扬者,他用低调将激情包裹了起来,平静的外表,隐藏着内心的一团火。在被徐和谊委以重任后,蔡速平作为北京奔驰的中方一把手,除了要将这个备受非议的合资企业救活外,别无选择。而每一年,沉默的背后,是北京奔驰的进步。
最坏的时光已经过去。现在,业界关注的是,经历整整3年的自救与逆势之后,蔡速平是不是真的能让北京奔驰这个带着“耀眼光环”的合资企业,重归“王者”宝座?
2011年,入主北京奔驰的第4个年头,蔡速平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四个本命年。回顾过去的3年,他说自己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但相比而言,他更愿意向《汽车人》谈及企业的未来。
这一年,可以看作是蔡速平3年重塑北京奔驰的重要节点。因为,大的框架已然成型。自救,不过只是这3年的课题之一,他所思考的,也远不止于此?
沟通者
“从昌河汽车总经理的身份,转投北汽的蔡速平,其职业生涯中并没有太多与外方博弈的成功经历??”彼时,类似这样的舆论评价,向蔡速平“涌”过来,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消停过。
有北京奔驰内部的人为蔡感到委屈:“蔡总并不是从昌河过来的,来北京奔驰之前,他已经离开昌河,是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而且要说他没有与外方合作的经验,我们现在怎么能从戴姆勒集团争取到更多的产品与更多的支持呢?”按照蔡的性格,他不会就非议做任何针对性的回应。事实胜于雄辩。
从现有的两款产品扩充为4款产品七大系列,8万辆整车生产能力扩充为35万辆,3款发动机引进实现国产化,发动机工厂从无到有规划为50万台的产能,戴姆勒集团在德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家研发中心即将在北京奔驰成立??
这是北京奔驰呈现给业界的5年规划。如此庞大的战略蓝图,能得到保守的德国人认同与支持,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某些措施,比如在华建发动机工厂与研发中心,甚至可以说是戴姆勒集团在全球的惟一特例。
“大家都在说合资企业的外方很强势,人家有产品,有技术,有品牌,这是肯定的,关键的是,你怎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吵架就能解决问题吗?”蔡说。他坚持,如果经营做不好,一切都没有力量,而没有着眼未来的规划与战略,短视的行为只会让企业失去生命力。合资企业的发展,必须中外双方达成共识。
如是,他将重振北京奔驰的重要一步棋,落在了股东双方的沟通之上。但当时在找到合资企业外方探讨合资企业未来发展时,对方的话让蔡感到了情况比自己想像得更为棘手:“没有总部的点头,我们无法直接与你们展开谈判。”
2009年圣诞节前夕,蔡速平陪同徐和谊直接飞往斯图加特,与戴姆勒集团CEO蔡澈直接会面,蔡至今清楚记得谈话完后的徐和谊甚是兴奋,“就是那次谈话后,蔡澈表态可以启动北京奔驰未来项目的研究,中国市场的潜力他们是清楚的。我们还得到了什么?2010年的发展战略提前定了下来,并且拿到了1万台的E级车进口指标,填补了我们国产E级车升级换代的空档期。”
其实,让合资企业中外双方最高层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沟通渠道,是蔡速平早在昌河汽车时就有的一套思路,彼时,他就推动了中航汽车(昌河母公司)高层与铃木汽车社长铃木修的直接会晤。而从2009年至今,徐和谊与蔡澈之间,平均每年保持两次的高端沟通,无论是从形式与内容,这都为北京奔驰的发展,定下了和谐发展的基调。就像蔡速平与外方两任总裁(前任布切克、现任戴斯),在沟通中从来都未红过脸。
蔡速平很高兴地说起了2010上半年的一次会议,当要求大家分别总结北京奔驰这3年来的巨大变化时,中外双方共6人,有5人不约而同地列出了“双方沟通最好”。“一旦方向一致了,这个品牌就成功了一半,更何况,是奔驰这么好的品牌。”蔡说。
如此就能解释,为何一个刚刚才走上正轨的合资企业,能够得到素以“傲慢”著称的德国人的全力支持,并签署未来发展战略协议。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