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500亿元人民币、销量由100万辆扩大到230万辆、网络由1400家扩充到2400家。”7月26日,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有限)在北京发布2011-2015年“新中期事业计划”。
很显然,这与一个月前日产在横滨发布的“Power88”计划相呼应,东风有限新中期事业计划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Power88”计划中,日产希望能够在中国实现10%的市场占有率(目前为6.2%)。
8年合资之后,东风有限这个合资公司的定位,除了要成为日产在全球的重要增长极外,其在东风集团内部,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出现?
230万辆是“理性规划”
按照规划,2011年,东风有限将实现135万辆,2012年将向160万辆的目标冲刺,3年之后,东风有限希望达到230万辆的规模。
如此,有观点质疑:东风有限的发展速度,是否跑得太快了点?毕竟,今年的中国车市并不乐观,遭遇前所未有的下滑,所谓的“拐点”论甚嚣尘上。
“我们做出的计划,并非只是为了简单的销量增长,而是中外股东双方经过周密的调研,结合我们的自身情况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合资公司更好地发展。”东风汽车董事长徐平这样表示。
日产全球总裁戈恩的回答更是乐观:“你们都在说中国车市下滑,至少我看到,日产在中国是上升的势头。”
从新中期事业计划来看,东风有限将投入约30种车型,东风商用车公司湖北十堰新工厂已竣工投产、股份公司在江苏常州的小型商用车新工厂即将竣工、东风日产花都第二工厂将于2012年竣工投产,加之在郑州日产第二工厂和其他现有工厂生产能力增强的合力下,东风认为,2015年230万辆的销售目标的实现是有保障的。
建工厂容易,但保证自己的每一笔投资都是有效,却并非容易的事情,否则“产能过剩”的担忧不会一直成为热点讨论话题。
“东风在扩大产能方面一直比较谨慎,采取产销联动的生产机制。目前所有的工厂都是在产能利用率大于等于110%的情况下考虑建新厂。而且,未来要导入30款新车型,否则我们把产能拉大到230万辆是没有必要的。”东风汽车总经理朱福寿强调,激烈的竞争中,东风必须要做理性者。
启辰提升至战略地位
此次发布会上,东风日产合资自主产品启辰,在大屏幕的解说中反复出现。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在东风有限未来5年计划中,启辰这个目前尚未投向市场的新兴品牌,将会提升至战略地位。
据悉,2012年,启辰新车型将开始销售,计划通过投产5款车型,到2015年期望销售30万辆。而不同于合资品牌先行者广汽本田理念和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启辰将会独立建网,独立销售,而并非与合资品牌共享渠道。
“我们就是要将启辰规模化,我们对启辰的期待值很大,所以会投入这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做。”东风有限副总裁、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解释,此次启辰是完全放在中国设计,也强调了中方的研发力量,目前共有3个事业部,而前期的研发队伍达到3500名。“独立建立渠道,是我们中方的意见,日方也表示了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日产在中国推出的电动车排头兵,并非其已在全球享有名声的聆风(leaf),而是启辰电动车。虽然聆风在海外市场已经实现了超过10000的新车交付。
“在中国,如果是国内品牌(电动车),那么更容易获得政府支持,所以我们决定推出启辰品牌电动车。” 戈恩坦言,日产的电动车战略,关键是考虑到中国政策导向因素,而且从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来看,聆风并非第一选择。
目前,聆风在中国的推进步骤,仅限于今年将有25辆车在武汉投入示范运行,而未来的国产计划,则须根据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环境灵活调整。
日产配合“大东风”
此次东风有限新中期事业计划,不仅仅是要配合日产全球,更要配合东风日前已经启动的“大东风”战略。
“大东风”战略中,提高中方对零部件的控制权以及构建一个大零部件平台,是核心之一。如果东风的大零部件平台架构成型,那么在其平台之下整合的零部件板块,将会成为合资公司的主要供应方。当然,这会包括之前已经有良好合作的供应商链条。
目前,合资公司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现有的产业成本结构必须打破,需要进一步优化。而“Power88”计划中,同样将成本问题提到了台面。基于此,根据东风有限新中期事业计划,为了使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将建设新工厂,而启辰品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也将更多地由中方自主选择本土供应商。戈恩坦言,到2015年,日产要实现100%的中国本土采购。
另一方面,后合资时代,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引进一款车型进行国产化改造那样简单。可以看到,现在所谓的“国产化改造”,基本仍由外方的研发机构做主导。东风内部已经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本土研发能力的提升,合资公司的中方研发力量必须加强。启辰的研发过程已经逐渐在体现这种趋势,而这也是东风汽车所期待的局面。
虽然业界所期待的英菲尼迪、雷诺国产消息,大家得到的回复是“尚无进展”,但必须肯定的是,中外双方达成共识的背后,日产一定是要在零部件采购、研发能力的提升、海外渠道方面的共用等方面,配合“大东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