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市整体还在继续增长的前提下,自主品牌汽车的颓势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1-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352.34万辆,同比下降1.03%(乘用车整体销售同比增长6.7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37%,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06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70.62万辆,同比增长4.95%(轿车整体销售同比增长10.50%),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0.04%,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97个百分点。7月当月,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7.8万辆,环比下降21.03%,占轿车销售总量24.59%,占有率较上月下降3.5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74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降到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果考虑到国内乘用车出口增加很快,而乘用车进口增加也很快,自主品牌乘用车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到20%。
有一家媒体称:“自主品牌似乎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还会有更困难的时候?是的。”有人甚至预言:“一旦这种危险成为事实,意味着中国最大的制造业,汽车产业将是名存实亡,无疑,这是中国产业的国难。”
也有媒体指出,“虽然自主品牌的份额丧失在合资公司的挤压战下,但把自己的无力归因于外来的压力并不是正确的态度”。曾经很多次被问及“自主品牌的短板是什么?”现在看是所有的板都短,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更是短。
很多人提到日、韩汽车工业的崛起经验,但是在日本、韩国普及汽车时期,基本上是国内企业在忙活,自主品牌基本垄断了市场。但是这个经验在中国已经不可能复制,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采取了与外资合作的方式,当中国汽车开始普及时,全球所有的公司都很忙活,中国自己的企业倒很难插手了。
入世之后,政府大部分的保护手段都不能再使用,而且现在实际上还是有很高的关税保护(25%),但是看来也没有多大效果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是国际水平的,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封闭市场保护自主品牌的老路上。因此,对自主品牌汽车来讲,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在同世界汽车巨头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成长壮大。动物园里的动物是受到保护的,但是动物园里的动物再也无法回归大自然,因为它们缺乏在自然界生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自然界的物竞天择中才能获得。
现在,汽车自主品牌至少有20多个,这么多的企业不可能都成长为世界级的巨头,必然要经过优胜劣汰的过程。小规模的企业在开发上要付出和大企业一样的成本,但是却无法从规模经济中获得报偿,所以自主品牌之间应该加快联合重组,特别是开展平台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形成有竞争力的经济规模。有的企业已经到了真正的危急关头,只不过外表还在撑着门面,可能很快就撑不下去了,但是能够渡过难关的肯定是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