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企业整体仍处劣势
那么,国内的整零关系究竟是有所平衡还是一方更强?“国内除了像玉柴、潍柴、法士特、汉德车桥、万向传动等几家零部件企业,多数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状况极为艰难。”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谭秀卿表示。他认为,潍柴、玉柴、法士特等企业起步较早,市场份额较大。这部分先发展起来的零部件企业在整零关系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可以和整车厂讨价还价,其利润来源和后续的研发投入都能得到保证。
“这些企业的生存没什么问题,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谭秀卿对零部件行业的未来很是忧虑:“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都没有核心技术,就是简单的复制,今年破产的企业很多,以后会越来越多。”
随着国际零部件品牌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国内市场,将吞食更多的份额。目前真正核心的零部件几乎都是国际品牌的天下。以车辆的“心脏”——发动机为例,其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系统、燃油喷射系统和发动机后处理系统等,这些领域被博世、电装和德尔福等企业把持着。
此外,整车厂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将驾驶室放到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地设计。“再比如,驾驶室内饰件多是美国伟世通的,空调用德国贝尔的,ABS系统是克诺尔、威伯科的。”谭秀卿解释说:“增压器也是很核心的零部件。之前我去山东康跃科技公司看过,它们的产品做得还不错,主要给潍柴配套。但现在潍柴用霍尼韦尔或霍尼赛特等国际品牌的比重在逐渐增大。”
整车厂使用国际品牌的零部件增多,必然导致整车成本上涨,而这部分成本压力则转嫁到国内零部件企业身上。“国内主机厂拿零部件厂很不在意,可以说在压榨和剥削它们。零部件厂快被主机厂逼死了。”有业内人士如此描述一些零部件企业的悲惨境遇。
“每年整车厂举行的零部件招标,其实就是谁的价格低,给谁的份额就高。”有知情人士透露:“主机厂使用国外产品和国内产品价格差异很大,利润都让国外产品赚去了。”
“虽然业内有不少声音呼吁重视这个现象,国家也提出要扶持零部件企业。但到目前为止,除了潍柴、玉柴、法士特等少数企业好一点之外,其他企业没得到什么好处。政策扶持也很少。”谭秀卿告诉记者。
技术升级难度提高,需要更多投入,整车厂为了转嫁成本压力,持续压缩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利润,加上缺乏政策扶持,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无力投入资金提升技术,可国外品牌通过在国内拿到的利润,有更多资金继续研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国内零部件企业和国外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大,市场份额越来越低。
“这很可怕,将来核心技术都要被国外垄断。”谭秀卿告诫道:“行业目前对零部件厂很不公平,持续下去要吃大亏。”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