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专题 > 2011全球汽车论坛 > 2011全球论坛现场报道 |
主持人:所以大家谁想问问题?
提问:我叫杨晨。我第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方总和黄总都提到了环保的问题。现在我们每当看到公路上跑的卡车的时候,大家也会看得见。他们冒着黑烟,我们强调搞新车的制造。还有卡车产生排放量污染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现在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和卡车制造商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措施在强调新车的同时,来改善在现在公路上旧车的排放问题?
第二个问题给比尔,现在你们在台湾和澳大利亚都有工厂,您考虑怎样进入中国市场?怎样面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呢?
黄刚:的确是这样,现在在用车的排放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国家已经执行到国三排放,相当于是欧洲三号的排放阶段。马上要实施欧四了,但是在市场上跑的还有欧零的车。就我们所理解的,作为主机厂来讲,我们希望不断的去开发新的产品,使新的产品能够满足不断严格的法规的要求。但是在用车这个方面,目前政府还没有特别具体的措施,目前有一个加速在用车、旧车淘汰报废的过程,商务部最近也有一个政策。我们希望这个政策能加速。对在用车的改造是不是也有一些办法,也需要从各个方面做一些研究。但是我们希望,从主机厂能够做的,一个是把新车做好。第二,不仅新车排放能够达标,而且新车在燃油效率、在运输效率等等方面能够超越于老车,客户把卡车作为运输工具,他更能够用我们新车来挣更多的钱,他主动的把老车淘汰掉。
Bill Kozek:我们公司来宣传卡车,不仅仅是为中国市场宣传卡车,还为其他的新兴市场宣传卡车。比如说世界东部地区,我们已经做了这些。我开的每次的会议都是希望可以达到有一个双赢的局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合资公司,首先希望是可以赚钱的。我并不希望只建立一个合资公司,我们希望两方是比较平衡的。我们现在来的有点晚了,但是我们希望以我们的速度来使两个合作方达到双赢的局面。
提问:我是配卡的。我想提问一下黄总。业界里面都有一种认识,包括国外人士、国内人士都觉得重卡里面的合资公司到目前为止没有表现很好的业绩,或者展示给大家一种成功的模式。我们也知道东风商用车是东风和日产大框架下合作下面的一个部分。黄总也认为重卡的合资成功的难度比较大吗?您觉得在东风日产的合作下,对您商用车的方面带来了哪些促进和有益的方面?
黄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说合资公司就一定做不好。在轿车里面做得好,在卡车里面是不是一定做不好。不能下这样的结论。东风商用车是东风集团和日产汽车的50对50的合资公司下面的一个事业部。我们专注于做中重型卡车。但是在这个合资公司里面轿车的业务是日产的技术、日产的品牌。我们的中重型商用车的业务,我这个事业部的技术和品牌都是东风的。如果大家感兴趣,我想介绍一下东风商用车在这个合资背景下发展的经验。我们在这个合资公司里面,合资已经有八年的时间。东风商用车并没有从日产那里引进技术,因为日产没有卡车的技术经验。但是日产公司确实帮助我们东风商用车提升了我们的管理能力。我们向日产学习了很多国际化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方法流程。使得我们整个价值链的管理能力提升了。
第二,我们应用日产在轿车研发领域的流程和方法。把它改造适应卡车的业务。使我们的中重型卡车产品升级换代,这得益于日产流程的导入。
第三,在这个合资公司里面我们一直坚持相互尊重,市场导向这样一些基本的原则。所以我们在商用车的业务里面,我们整个商用车的价值链坚持以市场客户为中心,来改进我们的产品,应对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要求。日产在这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管理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来支持我们这样去做。使得我们能够在合资的背景下也能够获得自主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经验。
提问:我来自零点,我们是做调研的公司。我们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一个对商用车的调研,一共三千多个样本,请问方总和黄总。现在中国重卡用户的满意度在70分左右。对于这样一个分数,两位老总作何评价?反映了什么样的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第二个问题问一下佩卡的老总。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商用车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进入了一个慢速增长期。佩卡这个时候进入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我们佩卡怎么能够把这个市场做得更好?
方红卫:我觉得应该得60分,70分有点高了。两个问题,第一,从卡车企业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理解,以及客户能够对卡车企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从这两点来讲,有巨大的空间。佩卡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也去过佩卡,佩卡的领导也到我们这里来交流过。我觉得我们对市场的理解和客户对我们的要求这两个方面都有巨大的空间,最多是60分,你可能打高了。
黄刚:我不知道零点的评价体系是什么样的体系。国际的标杆是什么样的水平。我不好判断这个70分是什么样的水平。我对我们这个行业,包括对东风自己在客户满意度方面,我们不满足于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尽管我们现在中国的企业占了99%的市场。但是东风是提高品质和品牌,品牌是你提供的产品是要让客户满足和满意的。这一点我们还没有满足。我们将来也希望零点这样的公司能够在乘用车里面JDPower这样的体系。让国内和国际的品牌都在一个比较公允的体系下去评价,才能衡量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因为各个公司都有不同的体系,我们也不好判断和度量。
Bill Kozek:中国的市场从2000年的四万增长到现在超过一百万。中国的增长太快了,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增长这么快。我们的制造商非常了不起。但是,市场还会增长或者下降,这是有起伏的。但是现在每年还是要超过一百万台,在09年的时候,非常不景气,是18万台的年销量。我们如果有语言障碍的话,即使我们有翻译,但还是非常困难。我们的会计准则系统是不一样的。我们都想要统一我们的系统。但是这相对不太现实。我们怎么样去分销我们的产品。这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如何去生产我们的卡车?我参观了一些中国的工厂。规模还是很大的。但是在北美你们看到会感觉,这些工厂怎么会产出汽车呢?所以我们在运作上面还是有根本的区别。其中一点我们不担心的就是,速度和规模。中国市场是我们欧洲和北美市场可以去学习的。我们很惊讶的看到中国市场如此快速的变化和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要问Bill Kozek。第一,中国的汽车产品你觉得怎么样?第二,你觉得中国的汽车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Bill Kozek:你是问这个产品的质量?是乘用车还是卡车?我想就卡车来谈一谈,我觉得汽车厂卡车的EPA和排放还落后北美两三步,以及一些零配件框架和一些组件,和北美是非常相似的。从这一点来说,可能还没有真正的达标。但是这个差别越来越小了。这也是为什么我相信中国的制造商将会成为整合的发出企业。更多的中国企业会走出国门进行并购。可能会收购外国的企业。所以他们可能会走到西方国家成为收购的买家。我觉得在未来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并购。中国的市场未来的走势就是它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从四万台在十年之间涨到一百万台。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不知道主机厂能不能做到。或者供应商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对我们来说,非常惊讶的能够看到中国百万成了一个标准、一个标杆。十年前你也不会说这一百万台是你追求的目标。所以,这个增长是非常的强劲。而且设计的能力也快速的增长,在过去十年。所以,中国的商用车市场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提问:我来自易车网。请问方总,您刚才提到商用车产业的整合不在生产领域,在售后领域。给我们介绍一下如何在售后领域进行整合,什么样的模式更适合中国市场?按
方红卫: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说出来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也回答不了,但是我有这种感觉。可以举个例子。看看我们现在国家行业里面,从汽车工业来讲有多少人适合乘用车。除了我们产业以外,研发、制造、销售以外,有多少人是和乘用车相关的。有多少人是和商用车相关的。比如说一辆卡车,他从一个商品走向市场能够正常运营,他所花费的,一个卡车的生命周期中,从他这一辆车上流过的现金流。不管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罚款了还是被人黑了。大概有五百万到一千万。这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字。在这中间有巨大的利益共同体。但是最终所有这些东西全部集中在了一个车辆所有者的身上。他都必须面对。这么大的一个资金的流量,背后都是业务支撑。这种业务有政府管理,有行业的、有一些是他本身运营所需要的。我们在这么大的一个空间里面,其实没有什么高品质的服务。刚才为什么讲零点的先生提到,我说70分打高了。在这么大的空间里面其实没有什么有效的服务来提供的。你说没有服务吗?有,比较零散。但是如果你要说有服务,服务的效率、质量、水平是很低的。更多的时候还是打着服务的名义收取一些费用。我觉得这仍然是属于产业链,或者是产业链的延伸。在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应该会出现整合。我们不会看到这些资源在低效的运作。肯定会有人站出来整合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有效的运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在制造环节,这会不会发生,我不推测不会发生。但是我认为做这种推测没有意义。因为我觉得我们后期真正的核心的东西是前端和后端,中间这部分已经不重要了。现在谁还会说我建了一个很大的工厂,我工厂占地多少亩,厂房多少平米,这已经不是问题了。你们看看国外的工厂和中国的工厂,从工厂建设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我们现在所讲的企业都是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企业。我认为在这个环节上,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文章可以做。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我觉得我们的讨论也差不多了。非常感谢今天大家的参与,提了很多问题。我也代表大家感谢我们的发言人给我们分享了整合方面非常精彩的观点。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