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
观致品牌发布,
奇瑞量子以全新身份亮相。新身份除摆脱了“
奇瑞”二字,显得洋气,更意外的是核心团队完全国际化,只留了董事长郭谦和采购部执行总监周欣,其他全是洋面孔。
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完全招聘外部人才在国内几乎没有,更何况
奇瑞本身积累了不少汽车人才,如此安排简直令人咋舌。不过,郭谦做好这家合资企业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这条路看起来有点艰难。
我们很难判断是中国人招聘不到合适的,还是有意如此安排。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连市场及公关总监都需要老外来做,难道老外更了解中国市场,更了解有特色的国情。显然不是,可能
奇瑞要的是国际化的感觉,或者说寻找高端的另一种途径。
奇瑞一直在寻求高端,也曾有过尝试,但
瑞麒和
威麟品牌现在看来绝不能算高端,这条路和当初的设计也已大相径庭。从外界的角度评估,
奇瑞走高端的战略失败,因此,和美国量子合资的“
观致”是走高端的关键,是下满赌注的一步棋,郭谦压力可想而知。不仅如此,
奇瑞一直扬言要成为第一家批量出口西欧的企业,如此重任也得落在“
观致”身上。
问题就在这里了,
观致扛得起这么重的担子吗?此前
奇瑞设计的路线是:将美国量子的资金引进来,做一家致力于出口的合资车企,使用的车型资源是
奇瑞自己的,设计研发生产等也用自己的资源。果真如此的话,这是一档不错的生意,拿钱做事,资源现成,只需换个品牌,换一种高端点的
营销方式,利用以色列集团的资金、人脉和资源,实现出口西欧,以色列集团也得以将投资触角延伸到汽车制造领域,双赢。但是,从来就没有这么完美的事情。在评估后
发现奇瑞现有车型要出口西欧难度很大,只能找麦格纳斯太尔,花大价钱重新设计,车型是全新的,工厂得移到江苏常熟,工厂是新的,说白了,除了钱,其他一切都没有。
那我就不明白做“
观致”的意义在哪里了,创造一个新品牌吗?引进一笔庞大的资金吗?这个钱何不直接投入到
奇瑞去,让量子成为
奇瑞一个小股东,把钱用在
奇瑞车型设计、研发、制造上,乔治·亚罗可以请,麦格纳斯太尔一样也可以请,不是也有可能实现出口欧美吗?当然,这完全就是事后诸葛亮,吹吹水,发发牢骚,表达一下疑惑而已,不过,这个疑惑不解释清楚,恐怕连
奇瑞人心里也会犯嘀咕的。
(责任编辑:黄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