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国汽车工业
打破条块分割,调整产业结构;全行业改型换代,改造汽车产品结构;创业行业管理体制。饶斌同志力主的改革为汽车工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饶斌同志逝世已经十年了,但是他的光辉业绩和思想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显示其生命力。在饶斌同志七十四年的人生旅程中,他的最后五年(1982年至1987年,前三年半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兼中共党组书记;后一年半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他的理论知识水平、革命实践经验以及组织领导才能和思想境界达到巅峰的五年;是他投入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改革中国汽车工业而最后拼搏的五年;也是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使我受他的影响和教育最深刻,和最理解他的五年。
这五年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邓小平同志伟大思想的指引下,饶斌同志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建立了不少开创性的业绩,为今天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回忆起来,五年中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不少历史性的突破。主要表现有:
1.第二次打破条块分割,大规模调整了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
假如说(19)60年代大办汽车托拉斯算是第一次向计划经济的产业结构冲击,那么这是第二次规模更大、影响更深的冲击。这次横跨27个省市和10个产业部门,以骨干汽车厂为核心,把占全行业产值80%的291家企业和45万职工组成7个联营公司。
汽车行业成为全国走向联合,组织联营公司的先行者。把全国散乱的73家汽车整车制造厂调整为37家,其余改造成为汽车改装厂、专用车厂、总成厂。 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今天国家在各个行业中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雏形。
2.第一次全行业、全系列汽车产品的改型换代,改造了产品结构。
1984年至1985年,引进的吉普车、微型车、轻型车、轿车、重型车、超重型车、重型柴油机和自主开发的中型车的产品更新换代工作全面启动。1983年开发的98种改装车及专用车也先后陆续登场。为此后解决我国汽车产品结构中缺重、少轻、少轿车、少专用车的局面和提高我国国产汽车的质量、水平打下了基础。
3.第一次创新企业和产业的管理体制。
饶斌同志提出要探索一条能使国有企业的微观搞活,全行业的宏观调控搞好,全面振兴国有经济的路子。
为此,我们拟定了中汽公司、各联营公司和工厂企业的三级管理体制,各联营公司的组建由以产品为龙头,由松散、紧密联营准备逐渐走向合股的联营。各联营公司直属企业全面实现了递增利润包干。一、二汽两个厂实行了计划单列。为全部企业走上经营实体做好了准备。
同时开创和拓宽了行业管理业务,为行业的自律管理和沟通国家对行业的计划、政策、法律、行政调控创造了条件。如争取到10%的企业对产品的自销权。为了开拓市场及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改建了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服务公司。
实现了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创办了中国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
加强筹集资金功能,创建了中国汽车工业投资公司。
加强行业物资的流通,创建了中国汽车工业物资供应公司。
加强汽车舆论宣传和新闻媒体建设,创建《中国汽车报》。
加强行业综合技术管理,创建了中国汽车工业天津技术研究中心。
加强行业质量管理,订立了新的行业产品质量标准和法规,成立了行业质量检测中心。
加强行业经营信息管理,创建了信息、微波通讯网。
加强行业汽车人才培育。接收了武汉工学院,整顿了6所企业办大学、各级中专和技工学校,形成行业的在职教育网络。
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了全行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管理系统。
4.第一次中共中央全会建议:要把汽车制造业做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1985年7月送交十二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五次讨论稿中,已规定食品、服装、耐用消费品和建筑四个行业为支柱产业。
在当年7-9月份的内部讨论酝酿中,由于中汽公司的反映和要求,和以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支持,在9月份第八稿中终于加入了“根据加快交通运输建设的要求,要把汽车制造业做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一段。
9月16日得到四中全会的通过,并提交给党代表大会讨论。在9月23日经过中共全国党代表大会热烈讨论后,认为上述前三个行业做为支柱产业不妥,只能是重点发展,而突出地把建筑业和汽车制造业做为支柱产业保留了下来。这对汽车工业的日后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