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虽然是每年市场最低的增长洼地,增长速度放缓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已经开始出现疲态的汽车企业来说,任何一次下滑都是一次不容忽视的打击。
目前,已经有媒体披露一些汽车企业开始压低员工薪酬,而这肯定不是少数汽车企业的作为,如果低迷形势持续过长,也许减薪、缩短工时,甚至延长停工时间都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外资品牌的较量
而外资品牌看来相对亮眼的增长速度也不会长期独步市场,一旦降价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么反而就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情绪。
在市场低迷的时期,企业竞争比拼的不是销售市场的规模大小,而是成本控制的能力。谁能够将成本控制到最低的水平,谁就能够在低迷的市场中获得最大的加分。
因此,在这场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中,今天以大众、通用领先的汽车市场格局,必然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大众受困于DSG问题的市场效应因为滞后的原因,将逐渐在后期显现出来,而通用汽车是否能够因为政府鼓励微车企业的政策,而实现超常跨越,彻底领先大众汽车,要看通用汽车本身的产品策略,以及欧宝问题的解决。
对于目前外资品牌格局形成冲击最大的第二个因素是中国政府对于普通式混合动力的巨大的政策支持。
对于混合动力产品,中国的政策过去一直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既不鼓励,也不限制。但是,最近有关部门负责人披露的一些政策,使得混合动力市场突然放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项政策规定:2011-2015年,原来只能作为节能汽车享受3000元补贴的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将被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有的人为此算了一笔账,一辆普锐斯相当于降价幅度在7%左右。
由于丰田公司已经逐渐将中国市场并列到与美国市场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提出的云动计划,更是希望将混合动力在中国市场上实现日本与美国市场的奇迹。
丰田公司今天超过400万台的混合动力市场,离不开日美市场的支撑。随着混合动力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产品价格也在不断下探,如果再能享受到减半征收相关税收费用的支持,中国市场非常有希望复制日美市场的表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丰田、本田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将会呈现大幅增长的局面,一方面是大众等欧系厂商的传统节能技术,一方面是通用汽车的传统技术加电动车技术,一方面是日系厂商的混合动力技术,三方竞争的结果,虽然在短期内分不出胜负,但是丰田等日系厂商蚕食大众、通用等领先厂商的优势,基本是很难避免。
自主品牌的竞争
虽然外资品牌对于本土汽车品牌越来越构成压迫态势,但是这并不会造成自主品牌集体消亡的结果,只是会加剧自主品牌内部的重组整合。这对于自主品牌的长期发展来说,不仅仅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有两大的先天不利因素。一个是自主品牌没有经历过危机的考验,一个是自主品牌增长的环境太差。
自主品牌发展的10多年时间中,基本都是处于一个相对高速的增长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增长生态中,自主品牌的发展路线就形成了以扩张为主、数量增长为主的战略,而忽视了以内部挖潜、加强管理的内涵式增长。这样的一个增长往往在增长遭遇波折的时候,就会遭受到更大的打击。但是,也只有这样的打击,才会促使企业完全或者说被迫清醒过来,放弃以增长为中心的粗放式经营道路,转而走上精益生产方式。
另外一个阻碍的因素是在于中国的本土品牌和企业太多、太杂、太乱,这些企业和品牌因为市场持续增长而沾了大光,但是这些企业和品牌的存在无疑障碍了本土汽车企业做大做强。政府虽然不知道已经多少次强调兼并重组,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阻力太大,而无法实施推行。
但是,这次的市场低迷将会给兼并重组带来一个最佳的时期,因为市场的低迷会首先让这些小的汽车企业和品牌陷入危机,从而愿意被重组或者干脆退出市场。大量品牌和企业的消亡,将让留存下来的自主品牌更集中的占有资源和市场,从而具有更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本土品牌将会因为坚持与创新而最终站住脚跟,并有希望在未来与外资品牌一较高低。
寒冬会有多长
最近,国资委已经不止一次提醒中央国有企业要做好过冬的准备,而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更是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进入一个紧缩时期,央企要做好3至5年过寒冬准备。
汽车市场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而如果要持续三五年的寒冬,那么今天的汽车企业,未来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危机是竞争格局最好的催化剂,同时也是新生力量壮大的润滑油。自主品牌能够涅槃重生吗?外资品牌仍然会持续现有的强势吗?今天的格局会维持到未来吗?
对于小麦来说,一场大雪反而让小麦在来年更能够生机勃勃,对于中国的汽车市场而言呢?一场市场增长的危机,我们期望孕育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本土车企和品牌。
(独家供稿搜狐汽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