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把完成50万电动车销量的任务延后到了2015年,虽然这仍具挑战,但汽车企业在混合动力发展上的市场空间不可小视。
那么,混合动力产业目前在中国的现状怎样?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现实发展出路?如何通过政策推动混合动力的良性发展?7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许敏、著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新华信CEO林雷、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丰田中国公关部部长刘鹏、宝马中国研发高级经理梁川宁、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平等就上述话题进行了沙龙研讨。
差距在于传统核心技术未突破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上一直有摇摆,一开始是鼓励电动车,现在又转向混合动力,我们在混合动力方面和国外有多大差距?差距到底在哪?
许敏:搞混合动力汽车最难的地方就是我们在传统汽车上有一些核心的技术还没有攻破。第一个差距是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要搞混合动力必须要拿发动机的控制系统控制发动机、控制变速箱,控制所有的东西。普锐斯主要就是在控制系统上做了大量工作,发动机控制基本上百分之百被外国垄断了,中国现在的主机厂都做不了。
第二,混合动力是动力的混合,一定要考虑到动力是怎样耦合的,动力的耦合器,实际就是自动变速箱,就是电子离合器的控制,我们国家自动变速箱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传统汽车里最大的软肋。在传统汽车里一个汽车的心脏是发动机,混合动力汽车的心脏是变速箱,变速箱控制一切,发动机只是它的动力源之一,如果连一个最简单的传统的自动变速箱都做不了,要做混合动力那么复杂的变速箱谈何容易。
贾新光:企业没有真正很好地进行技术开发,研发不够。大多企业只是简单地低水平重复,对市场研究不够。我曾见过一个典型的样车,前面发动机还在原来位置,后面装了一堆电池,把后备厢打开,装上电池和电机,就是混合动力了。
许敏:样车往往是样子工程。政府有关部门要求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装一定数量的新能源汽车样车,来达到有关部门的样车示范运行目标。这使得企业不得不把宝贵的人力资源投放到样车的安装上,几年下来,安装的车型都是一些低水平的样车。现在差距越来越大。
企业应选择用市场拉动
日报:在传统核心技术上我们偏弱,在混合动力上企业该如何突破呢?
许敏:首先要了解我们到底差在哪里,怎么针对差的地方去做。传统汽车以前没有机会,现在我们和国外差距不是太大,虽然品牌上还有很大差距,但技术上差距已经缩小。在混合动力方面,我们在技术上和国外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现实的途径就是通过合资合作来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不能从零开始积累。
贾新光:企业应该选择用市场来拉动,市场能接受什么就做什么。
许敏:调查一下企业在传统汽车上的研发投入和新能源车、混合动力车上的研发投入比例就知道了,企业在新能源车上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不过,汽车厂投入是讲10~15年之后。所以这还是有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目前来讲,中国还是应该发展混合动力。
陈文凯:如果真的有市场自主品牌利用外部资源包括这些基础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陈平:我们认为如果混合动力的市场大到一定程度,又有我们国家的支持,如果中国企业真不做的话,把市场全部交给国外的话,这有点说不过去的。起码在细分市场、在某些领域、某些点上能够有些优势,能够填补国外进来的一些空白,我们能占领一些市场,但是技术上确实有差距。
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
日报:很多人认为中国混合动力没有在技术上取得进步,就是因为企业之间的不合作。如何推动企业的联合开发?
梁川宁:我们mini的发动机也都是在合作,跟克莱斯勒合作,其实国际合作本身是一个趋势。
林雷:到了混合动力时代,必须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过去以市场换技术,这个不再讨论了。混合动力进来的话,应该考虑如何在这个时代基础上进行合作有一次新的讨论,这样才能避免我们不要在第二次用市场换技术过程中又一次落后,合作是一个大趋势。
陈文凯:现在也有地方利益的问题。
贾新光:不要说合,就说能不能共享平台。
陈文凯:这个可能是一个困境,刚才许院长说的,越是自主品牌,它们越定位一致,所以它们越难联合,你说奇瑞、吉利怎么可能和宝马一个定位,所以它们之间不会打架,打架的其实是自主品牌之间,它们本质上就是有冲突的。
许敏:日本企业都是冲突的,但是它们一直联盟的。日本企业搞混合动力的,大家就差几个月提出来,直喷也是,有它独特的需要保护的地方,但是基本技术是一个平台。
梁川宁:我不知道国产车企业奇瑞也好,什么也好,比如宝马跟奔驰之间、跟大众,我们实际研发部有很紧密的联系,经常会说你借我一辆你的车,我们做一个测试,人家跟我们借一辆车我们就借给他们一辆车,我们在中国的研发都是这样的。
陈文凯:国家在研究基础方面需要进行一定的联合,或者应用方面各个厂商有自己的开发技术等。
林雷:如果混合动力成为标配的话,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