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高达8万~10万元,每万公里运输成本高达3万元以上,而由个人购买的社会轿车的该项成本仅为0.82万元/万公里 ]
7月16日下午,河南省拍卖行有限公司(下称“河南拍卖行”)公布了一段现场拍卖视频,试图打消此前公众心中普遍存在的“超编公车却卖出废铁价”质疑。
但摆在公众眼前的43辆公车才卖了39万多元的事实,仍然让人对河南省中牟县的超编公车拍卖存有疑惑。
河南拍卖行正是此次负责中牟县“超编公车拍卖”的主要公司。
“本来想发个表扬稿,没想到,结果却成了批斗会。”面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采访,中牟县纪委廉洁自律办公室(下称“中牟廉办”)主任师永涛同样对眼下突然发生的质疑有些措手不及。
国内多家媒体均对此质疑称,这些成交金额低下的公车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尚不为人知的“秘密”。
“面包”公车
根据中牟廉办公布的一份资料,43辆公车中,包括26辆昌河、长安等品牌面包车,以及15辆桑塔纳、红旗等品牌轿车,另有2辆皮卡。
“这些车是我们去年超编治理的一部分成果。”师永涛告诉本报记者,根据国家的公车改革部署,中牟县于2011年开始启动公车超编治理工作,按照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15~20人/辆的标准,共清理出上述43辆公车,其中既有面包车,也有轿车、皮卡车。
“如果这些面包车作为公车出现在深圳、温州,可能他们会笑话。”师永涛解释说,作为郑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很长时期内,中牟都是该市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一个地区,当地这种窘迫的财政状况,直到2005年前后,河南省开始启动郑汴一体化之后,才逐渐好转。
“我是2002年分到中牟的,记得那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也就几百元。”中牟县一位官员回忆说。
师永涛告诉本报记者,这也是为何此次被拍卖的公车中,很大一部分车辆均为面包车的原因。但即便如此,公车超编现象,仍然在当地颇为普遍。
公车浪费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重庆市副主委杜黎明曾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表示,虽然部分地区和单位按规定不能为领导配备专车,却同样耗费巨资大量购买超编、超标车辆,造成全国范围内的超编配车率高达50%以上,且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高达8万~10万元,每万公里运输成本高达3万元以上,而由个人购买的社会轿车的该项成本仅为0.82万元/万公里。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联合下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并于2003年正式启动“公车拍卖”、“公车货币化”等政策,但公车改革举步维艰,超编配车、公车私用、车轮腐败等依然强劲。
国家预防腐败局官方网站去年的一篇文章称,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2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2011年4月,中央再次启动公务用车治理工作。中牟县的上述43辆超标公车,便是在此背景下,逐渐被中牟县纪委清查出来的。随后,这些车辆被移交给中牟县国资局,由后者负责对这些车辆进行处置,并最终引发“超编公车卖出废铁价”事件。
拍卖争议
中牟县国资局一位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们在接收到这些车辆后,曾委托河南省中达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下称“中达信”)对这些车辆进行评估。
中达信对43辆公车的评估总价为25.53万元,部分车辆的评估价格甚至仅为1000元,评估价格最高的一辆2004年产的日产牌汽车,价格也不到2.4万元。
中牟县国资局上述官员称,他们是在备选的5家资产评估公司中随机选择中达信作为最终的资产评估公司的,但巧合的是,主持该批公车价值评估的中达信评估师、合伙人钟垒,却同时身兼随后负责此次拍卖的河南拍卖行注册拍卖师职务。两家公司的办公地点,同为位于郑州市纬四路的一栋办公大楼。
7月13日,郑州市一家媒体刊登消息称,由中牟县纪委牵头、县国资局承办的此次公车拍卖,帮助国有资产实现了增值53.2%。上述那辆日产汽车,最终的成交价仅比评估价格高了7900元。舆论因此一片哗然。
公车改革探路
随后,公众开始将质疑的视角转向这些公车拍卖背后可能存在的“秘密”。但与此同时,一个关于公车改革更深层次的问题却日渐浮出水面,此轮公车改革中,谁将是最后的获益者,谁又是最大的阻力?
据师永涛介绍,与中牟县开始公车治理工作相对应的是,目前国内多数省份均开始启动公车治理工作,包括杭州、温州等在内的部分地区,甚至开始实施公车的“货币化改革”试点工作。
当地一位在中牟县委大楼上班的科级官员私下向记者表示,自己是公车改革的支持者之一。“我挺羡慕温州的,像我们这样的基层官员,级别够不上配车,要不想走路,得自己买车,还得自己贴油钱。”该官员诉苦称,虽然不少单位公车泛滥,但很多时候,这些公车不过是单位主要领导的“专车”,类似他们这样的基层干部,是没有权利享受到这些“福利”的。
该官员表示,现在,他每天上下班开的,就是靠自己工资购买的一辆低档轿车,而且,每个月还得从不到3000元的工资里,拿出几百元作为油费和车辆维护费用。
连续九年在全国人代会上呼吁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也表示,货币化模式或是各地车改的大方向。但对于“车补”的具体标准,叶青则认为,温州车改的3100元/月的个人最高公车补贴,肯定是高了,具体的“车补”标准,应由中央根据各地经济状况确定框架,以免部分地区将“车补”作为福利发放的补充手段。
遗憾的是,本报记者采访发现,河南多数地区尚无公车改革的具体时间表,即使引爆本次公车拍卖争议的中牟县,也仅表示,目前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不过是按照中央部署,实施超编公车治理工作,对于公车改革以及公车将如何规范化管理,当地仍无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