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对张家口基地的解释是,目前双方只是发动机配套项目的合作,且只是刚刚签署了框架协议。媒体引述沃尔沃(中国)公共事务副总裁宁述勇的话表示,"生产基地涉及的具体问题还需要沃尔沃董事会和中国政府的批准,目前张家口还只是备选城市"。
沃尔沃被收购曾经一度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民族骄傲,虽然对于收购的结果有过质疑,但是沃尔沃已经属于中国人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
但是,吉利收购沃尔沃自从2010年8月2日完成收购以来,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准确地说,还有12天,就是沃尔沃被中国公司吉利控股收购整整两周年。
但是,沃尔沃的国产化之路却比收购还要来得艰辛,首先是沃尔沃的外资公司身份问题,然后是合资公司的漫长的等待。
由于沃尔沃公司的总部位于瑞典,这家公司仍然被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为外资企业。按照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作为外资公司的沃尔沃要想实现在中国的国产化,必须选择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才能实施国产化。
当然,对于李书福来说,建立合资公司与否,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沃尔沃要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合资的伙伴非吉利汽车莫属。
但是,作为吉利控股的董事长,一开始就将国产化的路径放到了沃尔沃直接在中国建立工厂的思路上。而这也符合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时提出的"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承诺。
所以,沃尔沃直接国产化耗费了吉利和沃尔沃太多的时间。2012年年初,吉利集团对外表示:为推进国产落地项目,沃尔沃汽车已经"自选"了外资品牌的身份,并计划后续推出合资自主品牌。
2010年、2011年,乃至2012年,是中国豪车市场增长非常迅速的时期。然而已经是中国人的沃尔沃汽车却一直在争论以身份落地的问题。而大众公司、通用公司,乃至宝马公司都在积极在中国扩大产能。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产能与销售都是势如破竹,已经事实上是中国汽车企业的沃尔沃却因为"被外资"的身份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好的市场机会从身边溜走。
政策不是在鼓励自主品牌吗?那么李书福收购的沃尔沃是否算是自主品牌呢?这个问题还用得着回答吗?作为自主品牌的沃尔沃,却不能享受国家的政策支持,到底原因在哪里?
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吉利汽车与沃尔沃两个兄弟建立的合资公司,还要推出合资自主品牌?一般的合资公司推出合资自主,是为了制约合资公司中外资品牌独占的市场优势,那么沃尔沃与吉利都是属于中国的汽车企业,是为了制约谁呢?
当然,现在一切已经成为定数,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么就全力加速沃尔沃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进程吧。
毕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考虑,沃尔沃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与沃尔沃在中国独资建立工厂只是多了一些法律上的程序,对于李书福的汽车事业并没有任何根本性的伤害。而且,建立合资公司,可以让吉利汽车更多的从沃尔沃身上尽快、更多地吸收技术、管理、市场的经验。这种吸收与其它的合资公司不同,沃尔沃对于吉利汽车的帮助更多的是开放式的。特别是合资自主品牌的建立,对于李书福来说,将是提升吉利品牌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其实,我倒是建议沃尔沃与吉利汽车的合资公司大可不必去做合资自主,而是直接生产沃尔沃与吉利两个品牌。在合资公司中研发、生产的吉利品牌,将成为吉利品牌的高端品牌系列。
目前的吉利品牌框架体系并不是特别合理。因为几个品牌虽然从公司的角度定位于不同的市场,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反而很难有太多的区隔,并且有一定程度上的市场重叠。
而利用合资公司研发生产吉利高端品牌,将能够为吉利的最终脱胎换骨提供非常坚实的一个技术平台。
有人曾经说,吉利人生产的沃尔沃还会有人购买吗?吉利会有这样的担心吗?只要看看华晨宝马生产的宝马,一汽大众生产的奥迪,是如何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所追捧,就不用担心这样的问题了。
而相反的一个问题是:沃尔沃生产的吉利会如何呢?相信答案是一致的。因此,在合资公司中生产合资中方的品牌,将是比合资自主更进一步的行动,吉利为何不去尝试呢?
不过,沃尔沃发动机工厂消息的披露让人感觉到了一点意外:为什么沃尔沃的合资工厂至今仍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在国家的政策中,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生产扩张越来越受到限制,但是,政策到底限制了哪些企业呢?
沃尔沃国产化的拖延,到底是保护了谁?到底是伤害了谁?是否值得业内好好去反思呢?
(独家供稿搜狐汽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