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搜狐汽车

注册
车商宝|手机版|APP应用|网站地图|回顾|滚动|收藏首页
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 杂志专栏 > 《汽车商业评论》

自主身处困境悲观尚早 挺起腰杆十大理由

2012年09月18日17:48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杂志 作者:贾可

  “中国汽车行业的人都是垃圾,不管是一汽的、东风的还是上汽的,他们没有任何的民族使命感,没有任何的责任感,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竟然搞不出一个响当当的汽车自主品牌。”

  一个北京商人在西部走了一圈之后说,那些三、四线甚至四、五线的地方,人们买车也都是以买合资品牌为荣,买自主品牌都觉得不好意思。为此,他这样对《汽车商业评论》大发感慨。

  毫无疑问,他的牢骚是不客观也是不准确的,但是他所表达的这种情绪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存在于很多人的脑袋中,它所引发的就是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现状的普遍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当下的数字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2年前7个月,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61.49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5.4%,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8%,占有率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如果以单月来论,2012年7月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降至22.8%,为2008年9月以来最低点。

  而中心城市限购政策更加剧了自主品牌的危机感。

  继北京、上海之后,广州也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机动车限购措施。西安、杭州、深圳等城市也有这样的打算。很多人担心自主品牌只能继续向下在三、四线市场发展,甚至到农村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主品牌依靠低价策略,占据了国内3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首次购车用户在一、二线市场逐渐稳定,且由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升和合资品牌低端产品的推出,换购日渐成为新的消费趋势,自主品牌在一、二线市场的份额迅速降低。

  从2009年国家出台汽车下乡政策开始,合资品牌又纷纷加大了对三、四线市场的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合资品牌已稳稳控制了一、二线市场,并已经下探到三、四线市场争夺份额。这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业内人士普遍担心,长此以往,自主品牌不但不能完成预期中的“农村包围城市”,甚至可能面临全线失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董扬也不无悲观地表示,“自主品牌(现状)下半年甚至未来2到3年都很难改观,今后3到5年内可能一半左右的自主品牌汽车仍然无法存活”。

  有统计资料说,中国汽车市场上存在37个自主乘用车品牌,未来死亡一半,数字仍然可观。《汽车商业评论》相信,能够存活的自主品牌数远比这个要小得多,如果能够存活十家就已属了不起。在西方汽车发达国家,其自己的自主品牌远没有这样多的幸存者。

  若以此来论,自主品牌前途依然光明。但实际上,还有更悲观的判断:即以当下自主品牌的素质,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甚至可能全军覆没。以致有未经证实的传言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最近曾悲壮地表态:长城要做最后一个死亡的自主品牌。

  我们深知当下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所处的位置和困境,但是绝不赞同自主品牌未来一定是哀鸿遍野的悲观判断。过去十多年来,几乎还没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死亡过,那么下一个5年,像白色家电或者日用品企业的竞争一样,大浪淘沙,死掉一些并不可怕,但绝对不可能被合资品牌一网打尽,我们相信,反而可能会诞生几个世界级的汽车自主品牌企业。

  为此,《汽车商业评论》在进行深入的SWOT分析后,梳理出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能够挺起腰杆的十个理由:

  1.绝处逢生的智慧。过往10多年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中国自主品牌的成功,同时证明了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变革意识和商业智慧。

  2.产品力刮目相看。从长安逸动到比亚迪F3速锐再到奇瑞即将下线的新一代产品,中国自主品牌提升品质的速度和能力已经显现。

  3.成本依然是优势。先前自主品牌的低成本很大一部分建立在低质的基础上,未来将建立在更科学的管理基础上,性价比优势还将保持。

  4.更易打好服务牌。品质不够、品牌不够,服务来补。以往对于服务不太重视的自主品牌,在竞争加剧时更有机会打好这张牌。

  5.品牌塑造有空间。自主品牌普遍不重视塑造品牌。上汽荣威起初高举高打一度令人仰慕,但却半途而废,这是教训也是经验。

  6.新技术运用冲动。合资品牌汽车很难迅速采用最新技术,并且往往从高端产品开始,自主品牌则可能打破这一规矩并引领潮流。

  7.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全球汽车业变局和合资发展至今,导致汽车业的技术、人才甚至资金远比以往丰富,自主品牌有更多外力可借。

  8.有形之手要发力。中国政府对于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以往非常之弱,从公务车采购到未来新能源车国产准入,政策天平将偏向自主。

  9.最大的本土市场。尽管市场增长放缓,尽管限购政策有蔓延之势,但必须承认中国仍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是自主品牌之福。

  10.电动车还是机会。全球电动车事态发展不明朗下掩盖的是国际汽车巨头不愿看到的巨大沉没成本,中国无此忧虑且有更多机会。

  在以下的文章中,《汽车商业评论》将为您逐一深入解剖这些理由。

  或许你认为中国自主品牌并没有以上那么多能够挺起腰杆的理由,或许你认为还有更多挺起腰杆的理由,但这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开拓者们能够从中发现希望的种子,能够定下心来,深呼一口气,咬紧牙关向前走,前面一定是能够挺起腰杆且不被唾骂的地方。

(责任编辑:金丽媛)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 您的姓名: 性别:
  • 手机号码:
  • 选择品牌:  
  • 所在省市:  
A6719|B7843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导航

SAA搜狐车会

汽车品牌

实用工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