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8月2日,吉利收购沃尔沃(全部股权)的交割仪式在伦敦举行。沃尔沃这个来自遥远北欧的汽车品牌因为和吉利的“联姻”而在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当然,李书福不负众望,现在沃尔沃已在2010、2011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并成为沃尔沃汽车公司内部增长最快的市场和全球第三大市场。
2011年,沃尔沃中国市场以47150辆销售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55%,国产事宜随之呼之欲出。在吉利进行收购时便大力进行支持的成都、大庆等市政府已经盼望这一天很久了。但以目前的审批进程来看,其最初预计的2012年底投产的目标恐怕不太乐观。
收购以后,沃尔沃能否凭借“中国身份”在国产、公车采购等方面会比其它豪华品牌多一些近水楼台的优势,一直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殊不知好事多磨,不仅《2012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集意见稿)见不到沃尔沃任何车型的影子,国产一事也横生枝节。由于沃尔沃的注册地在瑞典,虽然100%被中国企业收购,但仍被视为“外资企业”,如果进行国产,很可能先要与国内一家汽车企业(当然首选还是吉利)共同设立一家合资公司才行。对此,李书福戏称“自己与自己结婚”。
身份的尴尬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告诉《时代汽车》记者,判断一家企业是中资还是外资,要看企业是依哪国的法律注册的,在哪个国家交税,和投资是谁没有关系。这就意味着,不管谁收购了沃尔沃,沃尔沃仍然是一家瑞典企业。沃尔沃的产品想要在中国生产,按目前国家政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许可生产,这是一种短期行为,而且现在这种方式已经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种就是在中国设立一家合资公司来生产,这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
汽车工业协会的相关专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仅凭吉利的一已之力是无法完成收购的,但吉利通过资本运作把它做成了,在资本运作的条件下,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对沃尔沃三大生产基地,他认为,沃尔沃如果在大庆有驻地,在东北打开市场,在成都建立根据地,打开西部市场,这会是一件好事。当然物流成本也可能是一个问题,但要看企业内部如何协调。关键是要考虑各工厂产能、所在地区市场容量,以及未来的政策走向。“如果没有政策惠顾,单从市场角度,它想要在2012年完成20万辆的销售目标(中国市场),其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但他同时相信,在承认沃尔沃“外资企业”身份的前提下,国家批吉利和沃尔沃的合资企业会很快的。
政策的左右
今年以来,内资乘用车企业市场占有率明显下滑,有关专家预计,可能会降到28%以下。“这最主要原因是多年来国家政策偏差所致,技术腐败、不团结、战略错误是内因”,资深业内人士指出,而“国家安全、汽车强国、出口转型都主要靠内资企业”。他希望国家在解决内资企业负增长上有所行动。
国家在入世以后逐渐根据WTO要求进行各种经济制度、政策的变革,以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汽车市场发展风云变幻,同样需要政府及时制定适合时宜的发展政策,以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巩固和提高内资企业和自主品牌地位。
如果沃尔沃享受自主品牌待遇,对占领政府公务车市场有很大优势。但这是奔驰、宝马、奥迪不愿意看到的。“有利于外资,不利于内资的政策都是腐败政策”,该人士指出。
针对现在合资企业纷纷推出自主品牌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吴卫指出,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中从来没有提过合资企业必须有合资自主品牌,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是企业的自愿行为。而业内专家则针锋相对地指出,政府不出政策却鼓励合资自主,进行暗箱操作。要改变目前内资企业份额下滑的问题,核心是要承认目前汽车市场政策有严重的问题,同时还要较快落实大家合理可行的建议。
当记者问到吉利沃尔沃合资公司审批进展时,吴卫指出,以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对汽车合资是“支持”,现在改为“允许”。在汽车行业,合资公司外方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0%是沿用200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吉利与沃尔沃的合资公司股比可能不是50%:50%。现在国家发改委已收到吉利和沃尔沃想要成立合资公司的材料,正在按流程审核。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条件就会顺利进行;如果有不符合的,或者尚待完善的地方,就要进一步完善。审批时间取决于材料的完备性和政策的符合性。如果投资额很大,则需要更多细节考察。而且根据2004年汽车产业政策,发改委需要再报国务院核准。
记者通过沃尔沃企业内部相关人士了解到,吉利收购沃尔沃然后在国内生产这种情况是超出了当初政策制定者考虑的范围的,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他对沃尔沃尽快国产非常有信心,该人士表示,几年前如果没有国家支持,沃尔沃的收购也不会成功。相信现在政府对沃尔沃的国产也会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