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下挫,从占据大众旗下商用车近半销量的欧洲,到中国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大众商用车业务均感受到下行的压力。
"夺取戴姆勒头顶的全球第一商用车桂冠",是大众商用车一直存在的野心。近些年,大众通过收购等途径,已经将斯堪尼亚和曼这两个实力雄厚的强将收归麾下,为它"夺位"增添了不少胜算。
然而,如今外部生存环境的恶化,不得不让本已步步为营的大众,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大众集团商用车业务执行董事利夫·奥斯特林日前表示,将提升旗下大众商用车、斯堪尼亚和曼品牌在中国、巴西等新兴市场的表现。而为应对业务下滑的颓势,增加进口车业务和在中国组建卡车合资公司,是大众推动其在华业务增长的两种可能采取的措施。
64%的增长活力
今年前8个月,大众商用车品牌累计销量为362200辆,同比增长5.6%,而去年同期销量则为343100辆。
各区域中,欧洲地区前8个月销量为216600辆,同比增长4.7%,去年同期销量为206900辆。
西欧地区前8个月销量为189000辆,同比增长2%,去年同期销量为185200辆。其中在德国的销量为83000辆,同比增长3.5%,去年同期为80200辆。
东欧地区前8个月销量为27600辆,同比增长27.6%,去年同期销量为21600辆。其中俄罗斯销量为10700辆,大幅增长44%,去年同期销量为7400辆。
南美地区前8个月销量96100辆,同比上涨2.7%,去年同期销量为93600辆。
非洲地区前8个月销量13000辆,同比上涨20.3%,去年同期销量为10900辆。
亚太地区前8个月销量为11650辆,同比上涨64%,去年同期销量为7100辆。
虽然目前大众商用车在亚太地区的销售数字在其全球业务排名最后,但是同比上涨"64%"的数字,却显示出该地区强劲增长动力。
未来生存"沃土"
这一点,被大众领导层敏锐地捕捉到了。
尽管现阶段欧洲仍然是大众商用车的主战场,但是未来包括大众在内的跨国商用车企业将战略重心逐渐偏移至这些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的东南亚市场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新兴市场是它们今后生存的"沃土"。
大众商用车认为东南亚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其计划通过提升在新兴市场的表现,力求超过戴姆勒成为全球最大商用车企业。
这么多年,大众乘用车板块在中国获得的成功,让大众集团已经充分领略到中国市场的魅力。所以,在大众圈定的新兴战略市场中,中国无疑将会被其放在战略首位。
奥斯特林表示,在大众商用车业务未来增长中,大部分增量将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在大众商用车业务未来4%至5%的销量同比增长中,大部分增量将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在重型卡车方面,大众既可以增加从欧洲的直接进口量,也可以在华建立合资企业,以推动在中国业务增长。
事实上,大众一直希望把在华的商用车业务做大,除了曼和斯堪尼亚之外,大众旗下的独立的商用车业务单元(即大众商用车)早在3年前就开始对进入中国市场进行了前期准备,谁都不想错过未来在中国重卡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机会,尤其是戴姆勒、沃尔沃等企业都开始降低"身段",以放弃使用自有品牌、降低产品售价等方式进入中国,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面对这种情况,大众若再不行动,也就等于放弃了在这个市场上的未来。
战略内外调整
大众集团商用车业务目前包括大众商用车部门、斯堪尼亚、曼三大板块。其中,曼于2009年通过入股中国重汽的方式,与中国重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去年4月,曼联手中国重汽共同推出新品牌,该品牌同时面向中国市场(汕德卡)与海外新兴市场(SITRAK)。
对大众商用车将对其在华业务将会采取的两种措施,业内人士认为,事实上,在华投产并非必要,当前曼和斯堪尼亚在欧洲生产的卡车进入中国市场的关税税率只有6%。
大众此时若考虑以合资方式扩大在华重卡业务也应是着眼于5年后的市场机会,近3至5年内都不应以销量为主,而是建立口碑。高效的物流体系需要有庞大的信息系统支撑,短期内都难以建立起来。
此前,尽管是竞争对手,不过戴姆勒和大众当前在轻型商用车方面仍有合作,前者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工厂为后者生产Crafter面包车,年产量4万辆,而该车型与奔驰凌特采用了相同的技术平台。双方的合作协议将在2016年终止。
今年3月,大众汽车曾表示可能考虑不再延长同戴姆勒的合作,不会研发Crafter面包车的后继型号。外媒认为,其原因是去年11月大众收购了曼卡车,自身商用车技术实力得到提升。
对斯堪尼亚和曼这两个从外面收回来的强将,大众汽车集团无意完全整合旗下斯堪尼亚和曼两大卡车品牌,而是力求提升两者之间的合作程度。
这位前任斯堪尼亚CEO、如今大众集团卡车业务的执行董事奥斯特林,近日向外界清楚地传达了大众对斯堪尼亚和曼的规划。奥斯特林表示,曼和斯堪尼亚从传统意义上说拥有不同类型的客户群,因而需要保持独立地位,大众无意将二者完全合并,较之"整合",更倾向于"联合"。他还表示,目前这样的目标得到了大众集团监事会主席皮耶希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