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须努力”,孙中山先生临终前的这句名言,在后来的无数场合被人引用,但这样的话,用在中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似乎也仍合用。
在这几年,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始终占据着媒体的重要位置,从未真正地冷上片刻。这似乎特别容易让人理解,除了政府基于战略的考虑,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布局之外,新能源汽车所描绘出的那一幅幅减少资源消耗、创造更多蓝天的美丽画卷,也特别让人为之动容。
但除了蓝图的美丽之外,残酷的现实却总在不断提醒产业内的人们,新能源汽车仍在路上,远未达终点。
而目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仍有许多技术细节尚待攻破,商业运营模式等方面呼唤共识,因此,“2012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18日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中央部委领导、权威专家学者、国内外企业集团高层等众多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梳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脉络,为这个新产业的健康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回顾过去几年间新能源汽车产业所走过的路,有理想、有期望、但更多是彷徨。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投入规模等问题上“百家争鸣”,以图在未来的产业格局成熟之际掌控先机,正是这些企业的前瞻性思维、大面积的实际操作,才造就了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但也正是在这其中,政府作为总把关人,未及时提炼出关于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标准,使得行业内的很多讨论流于“口水之争”。
但在楼梯响了很久之后,靴子终于掉了下来。经历了漫长的缺位与等待,今年6月28日,国务院公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这被视为是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在该“规划”中,明确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在有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讨论经历了不短的时间后,作为国家层面的提法终于尘埃落定。规划里明确了以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产业技术转型主要战略取向,同时发展节能汽车(主要指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节能内燃机汽车)以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还正式对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提出构想,即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而在明确了方向和发展目标之后,留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内精英们的,仍是很多待解的难题,如如何进一步提升电池技术、如何规模化运营、如何获取消费者的信任等。而在距离50万辆规模仅有的3年时间内,上述问题,将尤为突出。
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行走在路上,只要方向没错,只要持之以恒,未来的绿色产业格局就一定能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