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人们发现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对国内"十八大"的关注程度可谓是重视有加!有的甚至辟出专门的栏目与版面,就是为了解读好"十八大"召开的来龙去脉。这一方面说明,现时期的中国备受世界的关注,重视"十八大"、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发达国家正在力主研究透国内的发展源头,已找到或采取相应办法对待中国,有这样一正一反的目的存在,决定国内发展思想和命运的"十八大",也就自然成了国际重视的核心。
从以上的现象不难看出,国内政策对整体发展来说,是比什么都更重要的大事。而近一个阶段,国内出现的汽车政策不给力以及变味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对汽车发展并没有起到相应的积极推进作用。尽管一些决策者手中都可以拿出发点来说事,但现实已经证明,一些政策出台的久拖不决问题以及复杂竞争中的不给力现象,都让只争朝夕的产业变革,难免会出现政策跟不上发展节奏的短板印象。所以,当这么多管理部门都有制定政策权的时候,为什么政策却还屡屡出现变味的现象,这实在是令人搞不懂的问题。
汽车政策为何更需要接受业界的监督
在汽车发展问题上,国内汽车虽然早已经展示出巨大制造潜力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政策的宏观引领以及法律法规的严谨执行加以推动和规范,只有这样,汽车发展才能更好地循序渐进的发展。而国内汽车相关的政策上,近些年所凸显的问题就在于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且不说汽车"三包"一拖就是多年,系能源汽车政策制定、也出现了进一步退两步的问题,这些显然都在时间上失去了政策及时地推动效果。而在一些复杂的竞争问题上,更更是出现了决策的模棱两可的问题,很容易让国际竞争者抓住了可乘的空隙,这恐怕才是政策拖延带来的真正后果。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汽车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尽管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就是由于照搬现象严重以及结合国情的创造意识不足,才使得一些关乎到国内汽车发展的政策,在建立之初就存在不给力的问题,就更谈不上执行中的给力问题了。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集团利益以及部门利益的相关政策问题,更是"拖"字当头,纵然采取了一些形式上的公示或征询意见,其结果还是对解决问题有着诸多的犹犹豫豫。这自身就会凸显出部门利益保护以及外行人管内行业务的状况!有了这些不能从长远角度制定汽车政策的问题,才是为什么有些政策未出台先变味的是要原因。由此不难看出,国家赋予决策者制定汽车政策的权力,急需要向国家负责、更需要像行业的发展负责,同时又要接受来自业界与消费者的监督,只有这样,才是能够建立有利于发展好政策的决策基础。
汽车政策变味源于跟不上发展节奏
应该说,政策之所以被业界看重和盼望,就在于他的时效性与宏观发展力,都是解决汽车现存问题的核心要务。也就是说,在产业遇到发展问题的时候,更需要有政策先做到很好的引领,继而调动起业界的积极性,这才是政策最应该遵循的发展问题。而现在,政策出了一个接着一个,非但难解决国内汽车出现波动问题,而且就连发展中重与轻的界限都未做到合乎规律的划分,这确实是令人堪忧的问题。如该抑制的合作制造、却如日中天;该保护的自主、却发展艰难,这确实让国内汽车找到真正的发展主心骨。
可以说,一些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国外已有的经验,一旦国际经验与国情问题有所冲突,自然就会出现政策屡拖不决的局面。这样的延误发展时间,不仅会让业界看不到政策的引领作用,而且还会为竞争对手顺利找到办法对待我们、创造了难得的时机。特别是,在国内汽车出现发展转型大变化的时候,政策还要遵循以往的制定办法,显然是很难切合实际的。更何况,政策的最关键的出发点就在于推动与保障,如果我们的行业决策者意识不到这样的问题的话,自然就会使政策远跟不上发展的节奏,从而会更多的出现政策变味的可能。恐怕,这才是政策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
客观地讲,现在制定国内汽车发展政策上,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怎样解决汽车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如解决合资企业与自主发展的关系问题、解决合作制造与重组的建设问题以及明确国内汽车向新技术转移的大趋势问题等等,这都是新时期对政策的最大考验。在这其中,自主汽车如何推进的问题、如何限制大排量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问题以及如何让消费者更满意的问题,也更是政策要以身作则的关键。如果政策的出台只是考虑部门利益、甚至只会最大程度妥协于利益集团的话,只能会使汽车发展变得更加艰难。所以,要想让汽车更好的在变化中发展,首先就需要政策适应变化与发展问题,这才是最最关键的发展步骤。
本文系供搜狐汽车独家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