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广告之后欢迎回来,这里是正在直播的汽车天下。我们继续和大家做上海车展的总结,直播间的嘉宾是:时尚集团品牌杂志出版人兼主编梁朝辉,中国汽车要闻的记者罗林丹。
天价车也是国内车展特色 开天价车未必真正懂车
刚才我们提炼了几条只在中国车展上有的,别的地方车展上没有的。比如说人特别多,车模特别多,声音特别大。今天我们接下来要和大家聊的是很多朋友都在说的一个话题,就是天价车,也是每一次车展都必聊的话题。天价车到底有没有实际上的意义,很多人都在说天价车真的值这么多钱吗?为什么只有在中国的车展上才会出现天价车?为什么在欧洲、北美的车展上也有很多非常昂贵的车,但是很少会有像中国车展这样夸张的?
梁朝辉:除了中国,比如说迪拜会有,某些时候俄罗斯也会有。上世纪60年代迪拜还是沙漠的时候,突然发现油了,突然有钱了,30年的发展,钱的增长太快了,没有文化上的增长,这个时候他就会发现钱能买到的一切,他需要去标榜自己。因为知识在极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比出高低,只有用钱来比。我以前看过一个经济学的书,就是爆发式增长的概念。当整个文化跟不上金钱爆发的时候,一定是爆发的。无论在各行各业,当然汽车方面也是。我相信每年买天价车的人未必就能明白天价车为什么天价,为什么贵。其实天价车有很多幕后的东西,比如说这个车做起来比较难。
主持人:今年几款备受瞩目的车真的值那么多钱吗?我看到很多的报道,揭秘这些车在中国卖的价格。
梁朝辉:所谓的天价其实是这么来的。当这个车厂的产量极低的时候,无异于每一个零部件也非常高。满足了金字塔尖的消费群。你要消费这么贵的车,我生产10部、50部,你来背这所有的成本,这样的成本远远高于量产车的成本。无异于你向车厂定了一部车,这个车必须好、必须坏,所有碰撞测试的成本全是你的,这样的车的成本是非常贵的。但是是不是具体贵到这样的地步?也没有。中间有很多环节,尤其到国内之后,假如说一个销售商一年就卖十部车,必须十部车承担他全部的利润,或者一年就卖两部车。但是买天价车的人根本不在乎这个,他考虑的不是这样子。我不敢说买天价车的人都明白车,但是至少有一些人是不懂车的。他并不见得说买这个车消费什么,我们今年的天价车470万的马丁,其实马丁一直在玩英国的设计哲学玩得比较不错,加上以前的电影给他做了很多的推广,使这部车觉得比较不错,我问了问圈里,你们有一定的钱会买马丁吗?基本上圈里没有人能肯定回答这个问题,马丁是跑得还算快、操控性还算好的,还算可以的车。跑得快的有法拉力,马丁正好是满足了200到400万之间的消费群体能够接受的,扁扁的又好看。大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概念性的。
另外,开马丁的是贵族,又有设计,又前卫、又精致,他卖很多种概念在这部车里面。但是真正懂车的发烧的玩家并不见得对马丁感兴趣。从这个比例来讲,也说明我们买天价车的人的有钱,觉得好就行了。你讲半天这个车性能也多好,对人家来说,人家不消费这个,我消费的就是独一家,这个车好看。回头率也高,今年天价车是我拿的,他要在同类的圈子里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依靠这个可能有一些自身品牌上的宣传,很多种不得而知。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买天价车的人未必真懂车。
罗林丹:刚才梁老师说了很多了,关于车型方面的。我想从奢侈品消费来谈一谈。我也去过国外看奢侈品的消费。我感觉可能就是因为现在中国处在转型期,有很多富二代群体产生,很多调查也显示追究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是年轻人,其实国外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应该是四五十岁左右的已经是年纪适中、财富积累的也比较充足的,他们才会去考虑选择奢侈品消费。而中国很多都是靠从父母继承过来的财产。说得不好听就是不劳而获的财富。他们进行奢侈品消费。其实这是一种不是特别值得提倡的消费观念。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你买什么车,你花多少钱买一辆车,无可厚非,也没有权利去指责你,但是如果从奢侈品的消费观念上来说,我们是不应该提倡很盲目的、很狂热的对奢侈品的消费、不太健康的心理。
梁朝辉:在欧洲奢侈品牌的汽车厂家反过来很羡慕国内的消费群体。因为一般保时捷车主在国内都是二三十岁,这是一个主流。但是在欧洲、德国,我采访过他们,他们都说是四十岁以上。他们儿时的梦想是保时捷,辛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买。但是德国车厂说你们中国这么有活力,都是年轻人买,或许更能体会到我们保时捷的文化。某些意义上也是他们羡慕的。我倒不对富二代做意义上的褒贬,有一些富二代也是很有知识的,他们能够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但是盲目的去买天价车这真的不是一个提倡。最牛的办法,我怎么牛?不是钱砸出一辆车来牛,是我买什么、用什么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你开一部车你真知道、真明白我为什么买它,为什么消费它,是一个理智消费的。再加上你有钱,一定是最牛的。
主持人:所以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做上海车展的总结节目,我们非常骄傲的看到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企业的必争之地,但是我们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出了我们的企业文化还是比较匮乏的。我们的汽车文化也是在刚刚的起步阶段。希望所有的这些爱车的朋友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专业媒体的介绍以及自己知识的积累能够尽快的树立起我们中国特色的中国的汽车文化。非常感谢大梁,也谢谢罗林丹,如果大家想再看到听到我们的节目,可以登陆搜狐汽车,也可以关注本周出版的经济观察报。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