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2年1月5日、6日,由第一电动网主办的“2011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将在北京国际饭店盛大开幕。本次盛会将汇集国内政、产、学、研各界顶尖专家代表,以及美、日、韩、欧等多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共计500人,共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热点话题。以下是科技部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甄子健的发言全文。
主持人姜久春:刚才几位都讲到了充换结合,问一下几位,充换到底怎么结合?
沙龙:大量投资能否带动技术发展仍需思考 |
焦玉华:有关于充电和换电的模式,现在这个阶段已经不需要太多的争论了。无论是充电还是换电都是合理的,有条件的地方,搞充电,慢充现阶段也是可行的。针对一些特种车辆,特殊的行业,比如说公交大巴领域搞换电的也是可行的。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补充。
卫哲睿:我完全同意,充电、换电可以同时并存。在一个发展形势不太明朗的时期,各种模式都可以并存。大巴采用充电比较方便,也比较好管理。但是私人拥车领域,充电模式到哪里都充,国家政府也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在新建的大楼里面、新建的停车场里面,你建的充电桩的数量必须要多于电动车的数量。以后充电也会越来越方便,他也有存在的理由。没有说一定是哪一种模式,在这种时期,可能是多种模式,除了充电、换电可能还有其他的模式,插拔式的车也会推出来。可能会多种模式并存的情况。
刘亚齐:电巴肯定是换电了。作为换电最早的推进者、鼓吹者、我们并不是谁为主,我们认为不仅是商用车、大巴我们最早在奥运会上和姜老师一起奋斗的车型。我相信只要有合理的技术,能解决就是可行的。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充换兼容的。充换兼容是一个共识。当然比亚迪不换,这也没有什么坏处,也挺好的。我们最近跟电力部门,电网联系比较多,他们从电力需求来讲,可能换电或者集中式的配合电网更合适一些。这只是从车、电池、网络来考虑。整盘考虑,换电还是不可缺少的。
张东普:我非常同意刚才几位的说法,充换结合按照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领域。我们是跟车厂打交道比较多。感觉从车厂,未来车肯定是个性化为主。所以可能到个人用户,家庭模式,实现换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公共设施可能是比较快的。而且在政府主导的力度下,这个模式是可以实现的。未来在充电领域,我个人认为快充,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我们尤其是私家车,个人的电动车的应用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因为你过程中就像加油一样。现在可以到20分钟、15分钟就充了。未来可能会大概几分钟,基本上能够跟加油的时间匹配了,这也就实现了方便的使用。
傅毅:充换兼容,先不要讨论它本身要不要兼容。我们做的是不同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设置最合理的充或者换的模式。其实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建一个网,这个网未来五到十年,这个网服务不同的用户,不同的车型。这个网的结构和功能怎么去匹配的问题。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对建网来说,比较关键的两难的事情。电动汽车的技术发展太快了。这种任何方面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有可能造成用户使用车能量补充形式的偏好的变化和具体实现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你这个网络的规划是有重大影响的。当然你这个网络不能等十年以后再来建。这里面技术进步过后,我们称网络的柔性,你怎么以最小的成本去升级、去包容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路线。可能这是一个在建网上对充换电网络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考虑比较多、也比较难的地方。
主持人姜久春:几位都很好的发表了观点,但是都没有正面回答我提的问题。对于公共领域基本上都是在换。在成用领域可能是充和换都有可能。在乘用车领域,到底你们认为是充还是换。如果是商用车和乘用车,商用车这个问题已经达成共识了,在乘用车是什么样的?
刘亚齐:还是我们干大巴车的方式,我先做给你看,换出来再说。
傅毅:换不是技术层面的,换涉及到物质的交换。交换的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乘用车70%的系统不是封闭的。一旦把东西交换出去了,性能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比如说我在北京工作,我一年开一次车回成都,如果我是换的话,沿途所有地方你都要满足我换的要求。整个车的发展,我想可能不会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这个能力。一个开放系统,你的服务成本是没有办法界定的。建网和管理系统界定不了。就你有限的资源配置来讲,你的投资运行是无限的。这跟技术层面没有关系,最大的,他很可能是一个使用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最基本的情况,这个物质交换不交换出去,不是闭环,你的运行就会出问题。
张东普:作为乘用车来讲,大部分是个人用户或者家庭用户,你可能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要方便。你的服务点要足够多,去哪都能够实现。第二,容易获取。第三,个性化。在这个层面上,在商业模式上还是会有一些悖论的。车厂、用户都希望实现个性化。车的发展不太可能最后都变成一个标准化的东西,而往往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个性化带来的就是你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千差万别的。带来了尤其是在电池标准上,很难在乘用车上做到统一。这就是我们做换电的最大的障碍。在这个层面上,如果你不能完成这个统一,不能实现电池所有的标准化,对于个人来讲,他可能有一点抵触,这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卫哲睿:每一种模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现在如果非要有一个定论,我还要再加一句话,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困难。如果非要有一种定论,现阶段脱离不开技术层面。既然技术问题有一些解决不了,唯一可行的就是倾向于快换。快换有很多问题,标准的问题怎么来推,车厂和运营商之间的标准,各种各样的标准,换电的话,未来会不会成为主流,这不好说。
焦玉华:我们是专业从事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研发生产的企业。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电池的发展水平来看。现在换电是可行的。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快慢充结合这也是可行的。但是根据我们跟国外的客户接触的情况来看,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发展,有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未来可能更多的方向除了刚才张总的个性化的要求之外。可能电池未来会适应快速充电。现在这个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要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之后,将来又会推倒重来。这一点尤其在制订规划之前,这方面一定要深入的研究一下。至少在这个阶段两种是并存,互相补充这是非常必要的。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