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谢谢!入世十年中国确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除了有开放的姿态和中国经济带来的驱动力之外,来自政府层面的政策引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有请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李万里巡视员发言。演讲的题目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
李万里:尊敬的各位代表,尊敬的远道而来的各位国际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年4月份的时候刚好退休了,但是受产业政策司的委托,我在此做个发言。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全球背景下,汽车产业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成为中国政府、中国汽车产业和中国各汽车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从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但也有积极迹象。全球汽车保有量在9亿辆水平上经过长期徘徊之后,2012年首次突破了10亿辆。在2001到2008年是以3%的速度稳步增长,到2009年出现了接近于0的负增长,2011年又以5%的速度回升,并在这一年突破了10亿保有量。全球汽车产销量在7000万辆水平,也在2011年突破了8000万辆,十年来增长率虽然比不上保有量的增长的稳定,但是增长幅度也一直保持在3—6%之间。2008、2009两年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得全球汽车的产量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2009年负增长的数值达到了12%。也在2010年出现了强烈的反弹。2011年全球产销量虽然只有3.2%,但是这一年终于突破了产销8000万辆的水平。
在这其中中国的汽车产业对于世界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贡献率是最大的。美国2011年产销量也开始出现10%的增长,欧洲地区的增幅虽然在下降,但仍然保持正增长态势。日本去年的全年情况看是下降的,但是从第四季度开始迅速反弹回升,金砖国家的俄罗斯产销总量虽然不大,但增幅超过了40%。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也有不俗的表现。
国内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增长,我们近几年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三大红利因素出现了明显变化,汽车产业上也有表现。一个是人口红利由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日益面临着巨大压力。二是最令人羡慕的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也从一直处于有效供给不足,到现在一线市场出现车满为患现象。但是引领中国汽车三架马车中的出口的国际红利,现在看来也越来越受到国际贸易保护的种种阻力。因此国家在最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里,确立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技术升级的战略,应该成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战略,主要政策和主要任务。
在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出现较大变化的时候,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对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的走势基本判断,我们在去年的六七月份进,对汽车行业产销出现下行情况的时候做出如下判断:
一,这种下行是在振兴规划有关政策停止实施出现的产销下行的趋势,应该是符合政策的预期;二,在刚性需求的支撑下,下行的趋势,我们认为是仍然可以控制的;三,盲目扩能的投资冲动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四,处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销售商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应该是这一时期政策关注和引导的主要方向。
即使到了2011年的年底,汽车产销的增量出现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低增长的情况下,我们也仍然坚持以上的判断。对今后一个时期市场预测的判断,现在存在着较为乐观和不十分乐观的两种意见。
较为乐观的意见,将欧美日的发展轨迹与中国状况进行比较,从市场需求侧出发,用千人保有量指标进行分析,因为按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市场需求,中国汽车市场仍从目前千人百余辆水平,至少提高到接近欧洲千人四五百辆水平上。其产销规模应不断快速上升,近几年产销量增幅应该持续维持在10%,甚至以上。
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将达到年产量3000万辆的水平,保有量更有望形成3亿左右的规模,甚至更大。从已经工业化的欧美日,与他们的情况相比,从宏观和长期的角度上看,我们认为这一预期趋势肯定是对的。
不十分乐观的观点认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已从解决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转向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阶段。2008年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以成为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我本人也比较趋向于这个观点。改革开放初期到金融危机前,我们主要解决了汽车产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汽车产业不能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贡献,成为约束国家发展的短板,因此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即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的方式,加大中央和地方骨干企业的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强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化基础建设,并通过优惠的税费政策,加快引进技术的国产化进程,等等政策的引导,使得建国以来较为完整但较为落后的汽车工业水平迅速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了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适应且较为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从2000年初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态势起,十年中,汽车产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强烈的市场需求的外部压力。能够取得显著成,得益于一系列汽车产业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随着汽车保有量急速增加,使得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与汽车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汽车产业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成为长板的同时,也将能源领域转变为短版,结构性矛盾从产业内部转移到产业外部。汽车发展也从解决产业内部问题的同时,也要转变到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内部结构性问题的同时,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解决社会性的解决问题。对于汽车产业的评价指标,也应该从主要比较看重产销增量和产能,转为一方面要继续关注提供有效供给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解决能源环境和交通设施等短板问题,不解决三个短板问题,汽车产业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但是单凭汽车产业自身的努力也不可能找到根本性的发展。一是能源,能源的巨大压力,使得我们十多年前就开始考虑通过政策引导汽车产品的节能问题,考虑能源替代问题。目前一系列政策和具体解决方案,正在逐步提出并实施。对商用车燃料消化量的管理也从今年2月1日开始实施。在已推动了天然气乙醇基础上,甲醇汽车的试点方案已经发布实施。就汽车产业而言,即使未来五年汽车的产销增量仍处于2011年的比较低的水平上,汽车保有量也将在五年之内从目前的1亿辆增长到2亿辆,现有的4亿多,使得原油的资源难以为继。
由于形成多元化结构能源局面有待时日,因此解决能源问题还任重道远。
最近提出的PM2.5的指标,据北京市环保局的调查,在城市大气污染总量中汽车对PM2.5的贡献率大于20%,因此这将进一步加大汽车产业技术升级的已经。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赶不上汽车市场的发展。若干年前,城市道路上只有公交车和为数不多的公共车辆,而现在城市拥堵成为顽症。北京市采取限行限购政策,不仅消费者有意见,北京市的汽车产业链也受到损害,据说其他城市也有效仿的趋势。从根本上说从城市发展上说,限行限购也是属于无奈之举。
鉴于宏观层面的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和国际贸易红利已经发生变化,鉴于汽车产业面临能源、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三大瓶颈,有理由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已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较为平稳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可能是短期的,有专家认为有可能贯穿于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只有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如果上述判断是准确的,国内汽车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将会从如何继续把汽车市场大饼做大,转变为把大饼尽可能作大的同时,要把大饼的分配方式重新定义。汽车产业和汽车企业都应该考虑,单凭以往主要靠外延的发展方式还能发展多久?是不是转变到主要靠内涵式增长上?这对每一个具体的企业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历史任务。更为严峻的是,目前的情况下,无论是市场周期的规律,还是宏观调控指向都是一致的。对于国内的结构调整任务而言,我们要做好自主品牌的建设,要加快节能与新能源的进程,要推动兼并重组的任务,要形成数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
在对外合作上,我们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要大力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一方面要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政府各部门,已在探索从法律支持、金融保险、准入和认证方面积极创造有利于引进来走出去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并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采取各种国际通行的方式进行并购重组,以及海外市场的大胆尝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还有待不断地完善,企业在初期的表现也许不够成熟,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甚至要交高昂的学费。但只有走出去才能成长,实现走出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汽车产业只有立于世界之林才能实现从大到强的战略目标。
各位代表,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为抵御外侮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汽车引进来走出去的道路中,我们也要万众一心,前进,前进,前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