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电动车国际论坛:立足创新 加强合作 |
7月12至13日,2012’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国家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保部、国家标准委、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大使馆、德国日本长崎县、北威州、“十城千辆”示范城市等中外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代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科院大化所、18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美国阿岗实验室、弗朗霍夫研究院、TUV、NEDO、UL等中外研究机构,上汽、北汽、长安、奇瑞、国家电网、普天新能源、上海电驱动、大众、丰田、宝马、日产、通用、三星、日立、英飞凌、江苏双登、厦门钨业等国内外主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的600余位代表出席论坛。论坛由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日报社共同主办,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所承办。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报告,从政策规划、科技支撑、示范推广、国际合作等层面总结了中国十年电动汽车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中国电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并表明愿与世界各国就电动汽车发展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与会代表围绕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标准体系、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组织了电池、电机系统和关键材料,充换电基础设施相关的多个圆桌论坛,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的政府及企业代表也介绍了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经验,中外代表共同探讨了电动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并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
面对当前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多重压力,在交通领域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战略转型和应对能源、环境难题的重要举措。为突破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瓶颈、推进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美、日、德等主要电动汽车生产国纷纷针对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制定产业激励政策、加大研发生产投入,并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中国近年来也为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技术支撑。一方面, 从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发布、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启动,到今年4月科技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及近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发布,有利于电动汽车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全面形成;另一方面,自2001年至“十二五”初期,国家科技计划累计投入超过30亿人民币科研经费持续支持电动汽车科技攻关,中国电动汽车从无到有,构建了“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初步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全产业链技术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电动汽车在产品研发及示范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至2012年6月底,共有83家企业的454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推荐车型目录》。截至2012年3月底,25个示范城市累计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超过1.9万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1.68万辆,建成充(换)电站170座,充电桩6400余个,载客超过90亿人次。在公共服务领域,北京市共研发出34款纯电动车型并列入国家车辆产品公告目录,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高安屯充换电站,为纯电动出租车设立了专门号段,未来个人购买纯电动汽车将不受摇号限制。在私人领域,合肥市已推广1585辆江淮同悦纯电动轿车,以在家庭和单位充电(慢充)为主,累计行驶近1000万公里。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了一批适应整车需求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其中,自主研发的200KW以下车用永磁无刷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重量比功率超过1300W/KG,实现了与整车的配套;单体电池的技术指标与国外水平接近,动力电池集成后系统的循环寿命达到了1000次以上,至2011年底动力电池领域资金投入已过百亿,产能超过200亿瓦时,逐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区域为主的三大动力电池产业化聚集区域。
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加强,开放合作成为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美、中德等首脑会晤机制、世界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机制下,中国科技部分别与美国能源部、德国教科研部、环境部、交通部等签署了谅解合作备忘录。此外,与美国能源部共同发起的电动汽车倡议已得到了1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目前,共同组建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确定了深圳-汉堡、大连-不莱梅、武汉-北威州结为电动汽车互动示范城市;自2011年4月中国(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揭牌以来,已有国内外10个公司的11款车型,共计30辆电动汽车陆续进入示范区运行,运行里程达到20万公里。通过务实的科技合作,促进了双方深层次技术合作研究,加强了战略规划部署等方面交流,为共同推动电动汽车技术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仍需着力突破核心瓶颈技术。虽然中国在电动汽车整车集成,以及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系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了技术突破,完成了初步的产业化准备,但要实现相关规划目标仍有较大难度,需要各级政府、产学研单位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攻克关键瓶颈技术,在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和配套政策完善四个方面开展继续深入细致的工作,集中优势力量全力突破全新电动汽车系统集成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车用环境适应性技术,提高电池安全性、均一性和系统循环寿命,以及电机、电控系统的稳定性,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力争到2020年,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十二五”下半期既是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电动汽车整车、零部件产学研单位应该紧紧抓住世界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充分发挥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立足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尝和探索,力争实现以纯电驱动带动汽车工业转型的国家战略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