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冲程发动机
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新兴的德国在战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完胜法国。战场上的胜利为德国带来巨大的利益,50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偿,成为德国发展工业化的强劲助力;南部亲法的几个联邦纷纷回归中央政府,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从此诞生。充足的资本,积极的氛围,和平的环境,德国的发展蒸蒸日上。
19世纪中后期,人类的发明家们开始探寻能够补充和替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造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发电机,并在19世纪70年代正式投入实际运行。到了80年代,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钻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石油作为另一种重要的可利用能源,成为发明家们的新宠儿。
新能源的出现,再度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一次,幸运牢牢掌控在德国人的手中。
尼古拉斯•奥托,发明家。1860年的某一天,无所事事的奥托在咖啡馆里闲坐,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叫雷诺尔的法国人利用煤气做燃料,制造了超越蒸汽机的发明,这台发动机完全抛弃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把外部燃烧加热改为汽缸内部燃烧,这样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热能。遗憾的是,这台两冲程内燃发动机必须连接在煤气管道上,功率也不够强劲,实用性几乎为零。这则消息让奥托大受启发,他觉得自己应该马上着手研制内燃机。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奥托确定了自己工作的方向,他要超越前人,设计制造一台全新的,四冲程的内燃发动机。
“气体进入气缸,点火燃烧,膨胀后推动活塞运动,之后排出废气……”这是两冲程内燃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在当时,这已经是发明家们能够创造的极限。在自己创办的工厂里,奥托冥思苦想,反复试验,他的目标当然不是重复前人的发明。究竟怎么做才能够产生足够强劲的功率?增加燃料,还是让燃烧更充分?
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增加燃料,让燃烧更充分呢?面对这个难题,奥托和他的研发团队一筹莫展。
回顾这段历史,德国道依兹股份公司历史主管赫尔穆•特米勒先生说:“把纸上的原理变成实实在在的机器,也就是付诸实践,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0-20年,这也是奥托的困难之所在。实验屡遭失败,耗尽了他的资产。”
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并没有减退奥托对内燃机的执著,在他的引领下,研发工作一直在继续。而成功的机会,最终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1876年,历经14年的不懈研发,奥托终于制造出由进气、压缩、膨胀、排气四个过程组成的四冲程发动机,其发动机的原理被称为“奥托循环”。压缩,经过压缩,同样大小的体积,容量却多出了好几倍,这就意味着燃烧后产生的功率也大出了好几倍。和之前的发动机相比,奥托的四冲程发动机具有体积小、份量轻、功率大的特点,有了它的出现,汽车的诞生才真正具有了可能性。
自那时起直到今天,人类生产的汽车中,约有99%使用的是根据“奥托循环”原理制成的发动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