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宝马新一代3系在国内正式上市,史无前例地提供国产长轴距版和进口标准轴距版两种车型,动力匹配2.0T(高/低功率)以及3.0T发动机,售价区间为31.6万-59.96万元。
相隔不足半月,7月25日,奥迪Q3在德甲劲旅拜仁慕尼黑队和沃尔夫斯堡队多位足球明星的簇拥下粉墨登场。虽然三款车型的售价37.70万—47.90万元因其进口身份,竞争力不足,但作为在华国产的第四款车型,Q3无疑将在明年国产后承担重要的销量任务。
其实,这两款对企业非常重要的车型并无任何竞争上的对垒,它们显然分属完全不同的市场。真正对垒的是奥迪与宝马对今年高档车销量冠军的渴望。千年老大奥迪当然志在必得,不容有失。勇于进取的宝马也不甘久居人后,在全球市场上领先于奥迪的宝马,热切盼望能在中国市场也实现同样的辉煌。新产品、价格战……为争取销量冠军,汽车企业已无所不用其极。
今年的高档车销量冠军究竟花落谁家?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奥迪在中国共出售近19.4万辆、增长幅度高达38.4%,这样的成绩比起宝马(含MINI)在中国销售15.9万辆、增长30.7%更为优异。如果保持这个势头,恐怕奥迪的胜算恐怕更大一些。
●价格体系 奥迪最有资格打价格战
稳固产品价格体系,向来是汽车企业工作的重点。率先在华提出“全价值链本土化”的奥迪,占据先天优势,对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战一直不动声色,因为价格战最终伤害的是品牌。但当价格战已到非理性阶段时,奥迪也表示有所准备,有所动作。
目前,宝马经销商的提货完全视自家的销售、库存情况而定,完全没有硬性压货或强迫搭售。区域市场内,各家的销售经理几乎每周都要见面,详细讨论未来的销售态势、价格下限。遇到别家已经签约的客户,经销商约定不会以恶意竞价抢客户,更不能以低价为噱头吸引客户,对于以压价为目的的团购更是敬而远之。
从产品角度分析,奥迪国产车型的竞争力明显高于宝马。今年上半年,奥迪在华国产车销量16.59万辆,而宝马在华国产车销量仅为8.09万辆,不足奥迪的一半。
目前,一汽-大众奥迪在华共有三款国产车型:新A6L、新A4L和Q5。其中,今年上市的新A6L刚刚经过全新换代,风头正劲。新A4L的中期改款车型将于本月上市,Q5则刚从一车难求的盛况中解脱出来。其实,由于国产化时间长,奥迪几款国产车型长期霸占各自细分市场的销量第一名。
宝马方面,2012年,有两款新车上市,为销量持续增长做好了基础准备。今年上半年,上市仅三个月的国产BMW X1销量同比增长近六成。如果铁西工厂的产能不拖后腿,BMW完全有能力借力X1、全新3系和5系的组合,一举超越奥迪。
为了保证销售网络的品质、提升用户满意度,宝马不但提供热情的销售店扶植程序,也实施严苛的员工晋升体系。在新店开业前,宝马会派出专职工作团队,为各个部门的员工提供培训,既帮助建立运营与考核规范,也负责梳理本地用户需求,直到新店运营可以达到宝马全球的服务标准为止。此外,各店新聘用的总经理、销售经理、服务经理都需要通过宝马的统一考核,从人事管理到资金调配全部覆盖。
随着奥迪在华销量的不断增长以及“三年百万辆”目标的确立,奥迪的经销商网络建设也进一步提速。2011年奥迪在华经销商网络数量为200个,2012年年底将会扩张到300家。此外,奥迪经销商网络拥有最高的城市覆盖率,一线城市100%覆盖、二线城市的网络覆盖率达到98%,三线市场达到30%。未来,奥迪在华经销商数量将增至500家。
●生产能力 70万辆VS 35万辆
在中国汽车增速减缓时,奥迪并未放慢脚步,长期受产能不足的状况,将随着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的投产有所减缓。届时,一汽大众奥迪将拥有长春基地和佛山基地(2012年下半年投产)两大厂区,其中,长春基地有两个总装厂,一厂生产奥迪A6L,二厂即数字化工厂,生产A4L和Q5,在经历了2011年长达32天的生产线调整之后,已将产能扩张至30万台/年。佛山工厂初期产能定在15万台/年。截止到2015年,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总产能将被设定在70万台/年,其中现有产能长春30万台,加上佛山15万台将分别再次扩张,最终实现2015年的产量设定。
至2013年,宝马在华产能将达到35万辆。铁西工厂、大东工厂仅是宝马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一部分,而非供应中国市场的唯一渠道。过去的两中,为全力保证BMW 5系的生产,中国市场销售的大部分BMW 3系均由宝马Leipzig工厂、慕尼黑工厂、Rosslyn工厂供给,年供货总量近4万辆。铁西工厂一期工程设计年产能为10万辆,2013年底可达20万辆;新工厂将生产BMW X1及新一代BMW 3系长轴距版及标准版。同时,华晨宝马大东工厂也计划将产能从目前的10万辆扩能到15万辆。